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我父刘玄德 > 第181章 雷厉风行(第5页)

第181章 雷厉风行(第5页)

不过比起以后魏晋时期的士族,东汉的士族又显得太过健康了。

最少还远远没到以五石散为荣的地步。

诸葛谨和诸葛亮知道刘封虽然是问话,却更多的是引出自己的下文,于是便摇了摇头,想听听刘封有什么高见。

没想到刘封只是嗤笑一声,指着食盐道:“无他,唯钱粮尔。”

“前汉开国仅一千余万人,王莽篡汉时,已达五千五百万口。”

刘封看着盐田,可视线的焦距却不在盐田上,喃喃自语道:“本朝开国时,也不过一千余万口,至黄巾之乱时,已有六千余万口。”

诸葛亮的心思灵敏,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了刘封的意思。

果然,刘封接下去说道:“天下钱粮,已经养不活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了。”

诸葛瑾听到这里,才醒觉过来,他本能的觉得刘封这番话过于市侩算计,可仔细想想,却又觉得这话太过精辟。

而诸葛亮更先他一步就已经醒觉,可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

天下的钱粮已经不足以养天下人,那不论是谁坐在君王的位置上,那也只能是亡国之君了。

此时,刘封却突然停了下来,回头问道:“子瑜、阿亮,那你们觉得该如何做呢?”

诸葛瑾虽有才,却谨慎寡言,不深思熟虑绝不开口。

倒是诸葛亮年轻气盛,看见兄长并未开口后,就先回答道:“唯有开源节流两条路。要么让这天下钱粮的产出变多,要么就让大家节约钱粮。”

刘封听完之后,大笑起来:“阿亮才思敏捷,长才广度,当真器宇不凡。”

随后,刘封又询问诸葛瑾道:“不知子瑜又有何教我?”

诸葛瑾对着刘封拱了下手,小心谨慎的回答道:“谨在想一个问题。”

刘封来了兴趣,一旁的董袭、甘宁虽然有些听不明白,可也是瞪大眼睛用心听着。

刘封追问道:“是何问题?”

诸葛瑾恭敬的回答道:“谨在思不举子之事也。”

刘封先是一愣,随即缓缓点头。

诸葛瑾所言的不举子,指的是弃婴。

许多百姓生养了孩子之后,不但不养育之,还会故意遗弃,甚至是直接溺死,是为不举子。

整个两汉时期,不举子非常常见,不但盛行于普通百姓家庭,就连官宦豪族家庭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只是原因截然不同。

官宦豪族家庭不举子的原因是因为迷信、禁忌,伦理和礼制等原因,而普通百姓家庭,除了迷信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承受不起赋税的沉重。

可诸葛瑾此时的意思,是在思考不举子的背后,是否也有源于天下钱粮不够养活天下人的原因。

东汉末年,许多底层百姓生养了孩子之后,不但不养育之,还会故意遗弃,甚至是直接溺死,是为不举。

刘封听完之后,默然不语。

不举子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统治阶级的剥削和沉重的负担导致的。

但也的的确确是有着天下钱粮无法养活天下人的压力在内。

不可不说,诸葛子瑜,果然握瑾怀瑜,外拙内秀啊。

刘封长叹一声:“子瑜人如其名,当真怀玉也。”

这是一句非常明显的夸奖之词,虽然诸葛瑾的回答严格来说其实是错的,可他能如此联想,却也是出乎刘封意料的出彩。

诸葛兄弟的回答,让刘封很是满意,因为诸葛兄弟的理念和他比较类似的,也能为他所影响。

这就是刘封最为满意的结果。

“阿亮,你看这些盐田,可有什么改进的建议?”

心情大好的刘封带着众人继续在盐田里转悠,同时还询问诸葛亮的意见。

毕竟晒盐法是开创性的创造,历史上比较权威的明时间是明代,但也有少数的资料证明晒盐法很可能在宋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可不管是明代还是宋代,都距离此时还有上千年的时间。

更别说刘封推广的会是滩晒法了,这可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的晒盐技术。

诸葛亮看着盐田中堆积如山的食盐,叹为观止,听见刘封的问话后,摇着头道:“此法十分成熟,步骤清晰,环节紧密,亮无以补充。”

逛完之后,刘封带着众人又回到了糜甑的竹屋。

此时糜甑刚刚午睡起床,梳洗过后,来见刘封。

“糜老,等秋收之后,便可开始放盐。”

刘封开始叙说起自己的计划来,其实也是想请诸葛兄弟和糜甑来帮忙查遗补缺。

“在州内,我们就以一千二百钱一石的价格出售。”

“一千二百钱一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