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欧阳修也道:「这汴京时报好似古代修史书一般,第一篇文章,自然是要气势恢宏,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知应说这话,应当是早已经打好了腹稿吧?」
众人满怀期待地看向陈初六,而陈初六则一一扫过众人,等到场中完全安静了之後,他站起身来,一股指点江山的气势,语气却十分平缓,问道:「诸位可知何为道统?」
席间站起一人回到:「道者,天道也;统者,所以传道之正统也。」
只见又站起来一人道:「晚生补充一点,晚生以为,道统之说当从韩文公之语。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谓道,足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统即法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孔孟以下,唯有韩昌黎乃是正统!」
「说得不错。」陈初六点点头,道就是「仁义道德」,统是传承的脉络,从尧舜禹开始到孟子。韩愈以为,孟子之後,儒家的道只留心法,不见心传。但宋儒以为,韩昌黎是孟子之後的儒家正统。
道统之说,便是韩愈提出来的,韩愈是唐代有名的「卫道者」,韩愈更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源头。不过,韩愈是卫道者,可到了宋儒这里,就变得僵化虚化了。坐而论道丶存天理丶灭人欲,这是程朱理学。
孟子以孔子的正统传人自居,韩愈以孔孟的正统传人自居。朱熹以为,韩愈之後,是周敦颐和二程继承了正统,而周敦颐与二程之後,就是他继承了正统。除了他的正统学说,其馀的便都是歪理邪说。
理学於国无半点用处,发展至明末,虽是暮气沉沉,但盘根错节,难以撼动。
历朝历代想要挑战理学地位的人,都先攻击理学的正统。张士逊就指点陈初六,要找到他这个事功之学的正统,也就是传承。若是找不到,那这事功之学,就是突发奇想的学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不了大气候。
清谈家以韩愈为正统,陈初六自然不能再以韩愈为正统了,可韩愈又是卫道者,且是古文运动大家,如何摆好韩愈的位置,也是他面临的问题。
只见陈初六沉吟了片刻,看着众人道:「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乃是事功之学的至高追求。这四句话,也是广受在世名儒所肯定的,然此四句是源自哪位圣贤的学说?」
底下的人面面相觑,谁知道啊,你十几岁的时候,忽然叨叨这麽一句,然後天下人都跟疯了一样,把这个抄录十遍,墙上贴一张,枕头下垫一张,四张炒肉,四张煲汤。
这四句话源自哪位圣贤?还不是源自你喽……众人心想,难道陈子的意思是,让我们当面夸他圣贤?这也未免有点不要脸了吧……
只见陈初六接着又道:「事功之学,传承自诸葛孔明。」
此言一出,仿佛是平静的水里,丢下了一颗巨大的石头。众人都是心想,诸葛亮虽然是名相,辅佐刘备也是忠心耿耿,可他连儒学着作也没有,怎麽可能传承自他呢?
若说传承与他,还不如说是传承於王肃(孔明CP王朗之子,通世大儒)。
见大家都是震惊,陈初六的神情却是一点波动也没有,他接着道:「诸葛亮之上,乃是张良。张良之上,乃是荀子,荀子之上,乃是子贡。事功之学的道统,以及四为句的来源,便是从尧丶舜丶禹丶汤丶文武周公丶孔子丶子贡丶荀子丶张良丶诸葛亮……」
在场之人,无不嘴角抽搐。争议最大的,也就是张良和诸葛亮了,大家心想,这俩人是不是跑错了剧场?
可陈初六不容大家提问,便开始解释道:「我知道你们在想什麽,觉得张良与诸葛亮,要麽是兵家,要麽是法家,绝难以是儒家,自然我等道统,不能传承自他们俩?」
大家点点头,只见陈初六道:「不止此二人,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皆为儒者,虽不审其生治什麽经典,却有匡扶宇宙之才。後世所谓大儒,不过寻章摘句,数黄论黑,於笔砚之间舞文弄墨也!」
事功事功,当然是要重事功了,伊尹辅佐汤,姜子牙辅佐文王,张良辅佐刘邦,诸葛亮辅佐刘备,这都有安邦定国平天下之才。诸葛亮虽然差了点……说白了,这就是事功之学中取得最高成绩的人啊。
那张良丶诸葛亮他们是不是儒者呢?是,不仅仅是,而且是更加正统的儒者,因为儒者的学说传承自尧舜禹,尧舜禹就是事功之人。
在他看来,尧舜禹是事功之学的鼻祖,他们要麽定四时历法丶要麽定律法丶要麽治水,总之做了很多平天下的好事。不止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也都替天行道,安定了天下。
可到了孔子的时候,天下人都不肯事功,只顾着争夺名利,所以孔子周游列国,都没有拿到offer。孔子传承的的本事,一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务实」,一部分是「务虚」。
子思丶孟子丶韩愈他们继承的那一部分,是务虚。子贡丶荀子丶张良丶诸葛亮继承的这一部分,则是务实。务虚当然有着作,务实就不一定有了。除了荀子以外,其他人都是通过身体力行来继承事功之学的。
身体力行难道不比寻章摘句更加有说服力嘛?
张良丶诸葛亮疑似兵家丶法家,是因为他们把兵家丶法家看做是「器」,也就是工具。但他们的目的,则都是儒家所倡导的「道」。
事功之学,便是以道御器!
陈初六这一番理论,既维护了孟子丶韩愈的地位,不至於把清流全部得罪,同时也拔高了儒家的地位,在路人缘上可以说是十分友好的。
「上承尧舜禹之先王之道,自孔子始,事功与清谈分流。孔子丶子贡丶荀子丶子房丶孔明这一脉便是我等的道统。韩昌黎有言,孟轲之後,儒家心法不得传,此谬误也,事天下功乃是儒家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