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那群劫匪应该是想着将队伍里的牲畜留着当储备粮,几头驴子和牛都活了下来。
早上仍是李寡妇帮着看冬冬,她去捡柴火。这次她捡了两个人用的分量,各自架起了一口锅。
经过几个月来的默契,无需提醒,时间差不多,队伍有条不紊地准备出发。
于若秋抱着冬冬,坐在了宋云淮的驴车上。
宋云淮一路都没坐车,一直都是靠双腿行走。他身上没有负重,其实比大部分需要拉车的男人轻松。
车内闷热,于若秋坐在车板前,看到了队伍後面跟上来的那四个女人。
村民没有驱赶她们,似乎默认了她们的跟随。只要不靠近,他们一直都不会特意驱赶这些跟车的灾民。
宋云淮低声提醒,“你可以将包袱放在车上。”
于若秋的包袱不重,既然坐了车,她没有矫情,解下来放在一边。
她的包袱不大,随便往空隙一塞就成了。
周围都是村民,两人没有多馀的交谈,只沉默赶路。
接下来一路通畅,休息时,于若秋仍是和李寡妇互相照应,没有因为坐了宋云淮的车而改变。
她的脚伤不严重,歇个几天勉强能走,平时做点什麽只是行动不便,不长时间行走不成问题。
这麽坐了五天车,她觉得差不多,主动提出下车。
宋云淮没应,“再过几日便到了,你安生坐着,养一养脚伤。”
于若秋只是担心坐久了车他会厌烦,能坐车自然高兴,想了想,干脆偷偷在晚上给驴子加餐。
空间里的水果她不方便吃,每日刷新出来,一股脑全喂给了驴哥。还有一部分用後馀下的水一滴不剩全喂了,就当补充体力。
如此两天後,她下车过去做饭,刚松开活动的驴子亲昵地往她身边凑,被宋云淮疑惑地再次牵住了缰绳。
于若秋有些心虚,溜到了李寡妇身边,只当作无事发生。
休息时村民习惯放牲畜自己去找周围的树叶嫩草吃,反正驴子吃了什麽没人关心,便是察觉到什麽,也只会以为是它自己不知从哪里寻摸来的,于若秋喂的很放心。
烈日炎炎,于若秋穿越过来的半个多月,从未下过雨。
无疑,暴晒的日光下赶路极其辛苦,然而整个队伍的气氛却随着时日渐近活跃起来。
从青山镇至临城,每过个四五天总能遇到一座山,偶尔还能打到个猎物解馋。
如今距离临城已然行过了一半多路,哪里能不令人高兴?
于若秋与村民交流不多,一是对方并不如何看得起她,二则是她不打算一直在村子住下去,没有特意交好。
宋云淮偶尔与她说过一两句,一般灾民安置点在州城下辖的村落,介时赚了钱,她打算搬到镇上住。
作为现代人,于若秋表示,她很难适应古时农村的生活。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有邻里关系鸡毛蒜皮。
等有了足够的钱,再回到村子里盖一座自己满意的房子倒是不错,现在还是算了。
坐车的这几天,她终于有了时间思考如何赚钱。
空间内的物品找点有价值的能换不少钱,但她一个独身的女人,钱财来路不明,不是一件好事。
何况她也不能坐吃山空,总是得做一些营生,还得是个无本或者小本买卖。
乱七八糟想了很多,真正能实施的却不多。
。
这日午後,于若秋终于看到了一点城墙的影子。
及至暮色,一行人来到了城门外。
此刻城门已然紧闭,能看到空地零零落落坐着尚未安置的灾民。
州府与村镇的面积不可一概而论,青山镇的城墙像是圈出的一块地,而临城,几乎望不到头尾,城墙上面有风雨侵蚀的痕迹,带着岁月的古朴厚重感。
或许是已然看见了前路,灾民面色疲惫,眼神却发亮有神,逃脱了那段不知道怎麽熬过来的时日,神色松快。
宋家村的人同样如此,只是未曾放弃警惕,晚上仍是轮流着守夜。
卯时,城门有了动静。
城外的灾民分两批,一批圈在隔出的空t地内,另一批便是如宋家村一般,抵达时城门已然关闭,随意寻了个地方坐等。
被圈在一块地方的那些灾民并不让新来的靠近,被人询问时都是不耐烦地随口回上两句。
但也很快有人打听到了消息。
新来的灾民需要在此等上一晚,才会被允许入城。
临城早先得了疫病的消息,灾民中同样有人知道此事,引起的反应不大不小,只一些刚知道的刻意与其他人保持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