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微微点头:“我已经让黄得功在北方各处整顿军队了。”
“只是,我身边能用的人太少了。”
“如今武将里,除了黄得功,基本没什么可用之人。”
听到这话,朱慈英思索了一会说:“你手下并不是完全没有忠心报国又才华横溢的人。”
“我知道四川那边有个秦良玉,能力与威望都不错。”
“就是年纪大了些,都七十多了。”
“不过,只要你敢用她,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崇祯愣了一下:“秦良玉?那个四川的女土司?”
崇祯确实见过秦良玉。
当年,清军大举进攻,永平四城沦陷,皇太极包围京城。
秦良玉带着侄子秦翼明前来勤王。
崇祯在平台上召见了秦良玉,赏赐了她许多财物,还特意写诗称赞她的功绩。然而,秦良玉毕竟是个女子,尽管战功赫赫,却始终没有得到崇祯的重用。没想到朱慈英对她如此推崇。
朱慈英点头说道:“别小看这位女土司,她这一生几乎都在为大明付出。她的两个哥哥在浑河之战中牺牲,弟弟死于奢安之乱,儿子在襄阳阵亡,儿媳也在河南侯家庄战死。
可以说,她一家都是忠烈之士。而且,她训练出的白杆兵,绝对是世间少有的精锐部队。如果你能重用她,她或许能帮你组建一支不逊色于关宁铁骑的步兵队伍。”
崇祯听了,眼睛一亮。一支不逊于关宁铁骑的精锐步兵?他心中顿时激动不已,连忙说道:“多谢先生指点。秦良玉虽然年过七旬,但如果她愿意为朝廷效力,朝廷绝不会亏待她。”
朱慈英笑了笑,说道:“这就看你自己的了。我能做的,不过是帮你在最后阶段出把力。剩下的路,都要靠你自己走了。”
崇祯神情严肃,点头道:“我明白了。”
天启十七年五月,一切都显得格外重要。随着中央军平定了四川,天下总算稍微安定了一些。可谁也没想到,五月底的时候,南方的南宁侯左良玉突然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宣布成立新朝廷。
这一下,天下又乱了起来,局势变得异常紧张。老百姓原本以为可以过安稳日子了,现在又开始人心惶惶。
六月初,刚平定四川的常茂收到了朱雄英的信。信中要求他带领二十五万中央军东征东南,分两路出击。
一路由刚升任副将的徐辉祖指挥,率领十万大军向云南进发;另一路由常茂亲自带领,率领十五万大军向东进攻贵州,然后直取湖广。
这两路人马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云南和贵州的官员纷纷投降。接着,徐辉祖从云南攻打广西,常茂则挥师进入湖广。两支大军南北夹击,势如破竹。
左良玉急忙调集八十万大军抵抗,但完全不是中央军的对手。短短几天,湖广和广西就被攻陷了。随后,徐辉祖的部队攻入广东,而常茂的军队逼近南京。
面对如此强大的中央军,左良玉本想在南京拼死一战,结果听说南京的大臣马士英和郑芝龙带着皇帝逃往福建,顿时气得七窍生烟。自己在前线拼命打仗,人家却跑了,谁能受得了?
愤怒之下,左良玉只好投降。这样一来,南京基本成了空城,常茂的军队轻松占领了南京。
占领南京后,常茂继续向前推进,他的部队一路打到两浙地区,又南下福建。与此同时,徐辉祖也已经扫平了广东,占领了琼州,大军直逼福建。
马士英和郑芝龙见势不妙,赶紧带着皇帝逃到海上,躲到了东番岛。到了这地步,中央军也只能干着急,毕竟他们擅长的是陆战,到了水上就没什么优势了。
明朝的水师早就衰败不堪,连像样的战舰都拿不出来。就算常茂能把辽东用来运物资的飞艇调过来,恐怕也难有作为。不过,即便如此,对朱由检来说,这样的结果已经足够了。
朱由检听说京城外传来捷报时,激动得一夜没合眼。这天下总算是太平了。虽然东番岛上还有个冒牌皇帝,但对大局已经没什么影响了。
这两个月来,朱由检觉得自己像在做梦。当初李自成带着百万大军攻进京城时,他曾绝望地以为明朝要毁在自己手里。可谁能想到,最后竟因缘际会遇上了朱雄英。
一开始,朱由检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和朱雄英做了笔交易,却万万没想到,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朱雄英的帮助下,短短两个月内,他接连消灭了李自成、建奴和张献忠,还处理掉了南方那些不安分的官员和豪绅。
这一切对他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生怕一觉醒来发现什么都没发生。
朱由检常常想,如果这是梦的话,他宁愿一辈子沉浸其中,直到生命的尽头。
不管怎样,有了中央军的帮助,朱由检总算平定了天下。随着天下稳定下来,他与朱雄英之间的协议也在紧锣密鼓地执行着。中央军平定了南方八省后,越来越多的无户籍百姓在他们的带领下,朝着京城的方向涌去。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通过空间通道进入朱雄英的世界。起初,朱由检并不太在意,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毕竟大明的无户籍人口比他想象的还要多。
然而,随着一波接一波的人群涌入空间通道,朱由检渐渐觉得心疼了。
站在御书房门口,看着又一批无户籍百姓离开后,朱由检转向身边的王承恩问道:“统计清楚了吗?已经送走了多少人?”
王承恩挤出一个尴尬的笑容回答:“皇上,您真想知道吗?”
朱由检严肃地说:“他们是大明的子民,即便去了别处,朕也想知道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这样的人,好防患未然。”
王承恩低声叹了口气说:“那就请皇上做好心理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