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 > 331南归(第3页)

331南归(第3页)

&esp;&esp;李逢申、李雯父子便是上海人,家里也搞些贸易,通过渔民走私给海商。

&esp;&esp;但毕竟属于南直隶,上海走私查得很严,外加可以走长江运去北方,因此上海的走私现象远远轻于广州。

&esp;&esp;如果开海随便做生意,对李家来说也算一条财路。

&esp;&esp;李雯说道:“父亲,孩儿欲投江西,父亲也一起去吧。”

&esp;&esp;李逢申摇头:“几年诏狱,不愿再做官了。”

&esp;&esp;明末的诏狱生活还算不错,只要给足银子,狱卒一般不会苛待。

&esp;&esp;实在是崇祯经常抽风,隔三差五扔一堆进来,指不定哪天又复官高升,最好不要轻易跟这些罪臣结仇。

&esp;&esp;众人坐船南下,一路过了徐州,才算从地狱重回人间。

&esp;&esp;山东都已经遍地饥荒!

&esp;&esp;在桃源水驿时,他们碰到一群士子,有人甚至拖家带口南下。

&esp;&esp;卢象升过去询问:“朋友是要南迁吗?”

&esp;&esp;一个士子拱手回礼:“在这北边,百无一用是书生。去了南边,自有施展抱负之机遇,赵先生必为开国圣主也!赵先生那首《转赠诸君》,便是写给我等北方士子看的!”

&esp;&esp;这首诗传得如此之快,自然离不开徐颖的功劳。

&esp;&esp;徐颖已经搬去淮安府居住,在运河沿岸的各府县,专门去学校发放宣传物。

&esp;&esp;每个月都有读书人,结伴南下投靠明主。

&esp;&esp;特别是那些贫寒士子,他们在北方看不到希望。于是变卖仅有的家产,“飞蛾扑火”般去往南方,他们甚至有可能半路饿死。

&esp;&esp;留在北方也是死!

&esp;&esp;徐颖开始雇佣船只,山东、南直隶的运河沿线来回航行。只要能背出《大学》原文,就可免费坐船南下,而且还提供简单伙食。

&esp;&esp;这些读书人抛家舍业南下,赵瀚可以放心任用,没有那么多利益牵扯。

&esp;&esp;卢象升他们几个,干脆也换乘“士子船”。

&esp;&esp;船舱之中,贫寒士子为多,而且几乎都饿死过家人。

&esp;&esp;看他们的情况就知道,一个个衣衫褴褛,每家平均只有两三人,有的甚至已经孑然一身。

&esp;&esp;“诸君莫要沮丧,天下之大,必有我等容身之处!”

&esp;&esp;一个士子站起来,穿着破烂的儒服,振臂呼喊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esp;&esp;声音越来越响亮,船舱里所有人都在背诵,黯淡的光线之中,人们的眼睛却迸发出神采。

&esp;&esp;“天下大同!”

&esp;&esp;“天下大同!”

&esp;&esp;引导众人情绪的读书人,可以算是托,但确实是真实的,属于刚发展起来的北方大同社士子。

&esp;&esp;卢象升听得热血沸腾,同时又毛骨悚然,他感觉眼前这股力量能够掀翻一切!

&esp;&esp;坐船辗转来到南京,有人在码头读告示。

&esp;&esp;却是钱谦益也不知找谁帮忙,直接贴告示邀请名家,一起去编撰《大同正音》,而且办公地点在魏国公留下的一座园林。

&esp;&esp;北方连饭吃都不起,南方竟然在编著音韵书籍。

&esp;&esp;一众士子只看那告示,就已经热泪盈眶。

&esp;&esp;盛世典籍,他们从地狱中逃出来,却仿佛看到一个煌煌盛世。chapter1();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