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中元4338年,崇祯十四年,冬。
&esp;&esp;黄帝纪年本该用“开元”,为避免与唐代年号混淆,赵瀚特地下令改名为“中元”。
&esp;&esp;根本不用赵瀚去联络,李自成、罗汝才又闹起来了。
&esp;&esp;他们先是从陕西逃出,迅速拿下甘肃镇。撺掇边镇士兵闹饷,杀死甘肃镇的边将,扩军至三万人,踏雪踩冰重新杀进陕西。
&esp;&esp;投降满清的陕西边将,为了筹集军粮,到处抢掠士绅。
&esp;&esp;满清非但对此纵容,驻扎于陕西的八旗兵,甚至亲自加入抢劫团伙。
&esp;&esp;于是乎,李自成、罗汝才杀来之后,大量士绅征募乡勇跟随。陕西士绅,竟然与李自成合作一起抗清,而且许多士绅散尽家财募兵!
&esp;&esp;旬月之间,李自成就攻占临洮府、洮州卫、靖虏卫、岷州卫、宁夏中卫、巩昌府和平凉府。
&esp;&esp;李自成再度占领半个陕西,如今正在猛攻汉中!
&esp;&esp;这就是满清快速扩张的恶果,对地方毫无控制力。当调集主力前往河南之后,一群降兵降将,根本扛不住李自成的反攻。许多迫于压力降清的士绅,甚至是大明边将,纷纷选择重新归附李自成。
&esp;&esp;无奈之下,多尔衮只能派遣两万八旗军,立即前往陕西跟李自成作战。
&esp;&esp;四川,同样是冬季作战。
&esp;&esp;黄幺、秦良玉联合出兵,涪州(涪陵)、长寿二县,守城将领直接望风而降。
&esp;&esp;拿下长寿之后,东北边的垫江县,知县竟然派差役前来,请求黄幺分兵接手垫江。
&esp;&esp;这位垫江知县,竟还是大明的官儿,山高路远,一直没人去打他……
&esp;&esp;黄幺派了三百农兵过去,又让随行官吏前往分田。
&esp;&esp;随着地盘扩大,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官吏。大量预备吏员等着转正,大量正式官吏等着升迁,不知多少读书人盼着打仗。
&esp;&esp;甚至连恢复科举的呼声,都被这些官吏压下去。
&esp;&esp;老子辛辛苦苦做事升官,凭啥要急着恢复科举?难道让你们跑去考进士,各种空降当官,分分钟蹲在老子头上拉屎?
&esp;&esp;不仅商人、农民拥护赵瀚,贫寒士子阶层,也是赵瀚的铁杆支持者。
&esp;&esp;他们早就科举无望,甚至没钱继续应考。在赵瀚治下,却能轻松做吏员,能力强的一两年就能当官,能力差的也能慢慢往上熬。
&esp;&esp;这些人,才是明代士子的主体,许多甚至被考得厌恶八股取士!
&esp;&esp;比如刚上任的长寿知县冯厚敦,虽然出身于小康家庭,但也极度厌恶八股取士。消磨半生,还得花钱买官,也只做了个江阴训导,也就是江阴县官方学校的助教。
&esp;&esp;赵瀚占领江南的当年,冯厚敦就报名当预备吏员,如今已然升迁为七品知县。
&esp;&esp;放在大明,他助教做到死都别想当官。
&esp;&esp;不过,历史上他虽然没有当官,却被誉为“抗清三公”。
&esp;&esp;本来已经归顺满清的江阴县,由于多尔衮下达“剃发令”,一群秀才歃血为盟,表示宁可断头、不可断发。
&esp;&esp;秀才们杀死知县,推举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为首领,全城官民团结起来抗清。
&esp;&esp;十二万江阴义兵,面对数万清军,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中途还敢出城作战,最终被火炮轰塌城墙。
&esp;&esp;城破之日,无一投降,奋力巷战,全城仅活老幼53人。
&esp;&esp;阎应元被俘后不肯下跪,被刺穿胫骨,英勇就义。
&esp;&esp;陈明遇在城破之后力战而亡。
&esp;&esp;冯厚敦面朝南明小朝廷的方向上吊自尽。
&esp;&esp;史称,江阴八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