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后,王琛大大松了一口气,笑道:“只要钱能够解决的都不是事情。”
“主公,在下认为,最好不用要钱解决。”戴着口罩的萧剑化目光炯炯看过来,“您身为朝廷命官,而华家又是十三口被灭,惊世骇俗,若是用钱解决,难免会给人留下您包庇罪犯的印象,对您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非常不利。”
王琛呃了一声,“你的意思,一旦冷艳被判定死刑,我就只能走死刑复核这条路?”
“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用钱罪。”萧剑化点头道。
好吧。
希望一审能够还冷艳一个公道。
……
在宋朝路一级是不设衙门的,虚的。
但是转运使一般兼任该路首府的知府,像范旻勾,不仅是淮南东路的转运使,更是首府扬洲的知府。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不是知州,是知府。
从职权上来说,知府大于知州,而淮南东路又有个别称,叫做扬洲路。
可想而知如今的扬洲地位有多崇高了。
第三日清晨。
王琛和萧剑化总算赶到了杨洲府衙门。
经过通报,两人在里面见到了淮南东路的转运使范旻勾。
屋子里。
范旻勾笑吟吟道:“王知州,别来无恙?”
王琛行礼道:“见过范漕司。”
“坐吧。”范旻勾伸手道。
王琛坐了下来,萧剑化不够资格,只能站在他椅子后面。
范旻勾询问道:“你千里迢迢从静海赶来,有何要事吗?”
王琛直截了当道:“我是为华氏十三口灭门案疑犯冷艳冷姑娘而来。”
“来晚了,你来晚了。”范旻勾摇了摇头,指着桌子上的公文,“大理寺已经详断,确定冷艳乃是灭杀华家十三口的案犯,皇帝更是亲自下令,判处冷艳即刻处斩。”
“什么?不是秋后处斩吗?”王琛愣了一下,用略带疑惑的语气道:“难道陛下不知道冷艳是我府中人吗?”
范旻勾露出认真的神色,“陛下当然知晓,送公文前来的大理寺吏官还托我带话给你,说陛下望你洁身自好,安心处理好静海州事务。”
不对!
这里面有蹊跷!
本来以为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灭门案,但是听到范旻勾说的话,王琛忽然想到了一个案子——阿云杀夫案!
阿云杀夫案发生在王安石和司马光执政的年代里。众所周知,王安石和司马光不和,王安石支持变法,而司马光却强制反对。而两个人实际上开始闹翻,是从一个案件开始的,这个案件,是两人之争的导火索,那就是“阿云杀夫案”。阿云杀夫因为宋神宗和刑部意见不一致,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以否定皇帝敕令为最终目的。宋神宗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找来两位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然而,事情没有宋神宗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举措,让“阿云杀夫案”成为了北宋党争和王安石变法的导火线。
宋神宗刚把王安石和司马光找来商议此事,结果没想到,王安石和司马光马上分成了两派:王安石支持许遵,而司马光则选择支持刑部。这下可麻烦了。“阿云案”成了新旧党派的主战场。在法律问题上,王安石为首的许遵之见和司马光为首的刑部所判的两派产生了分歧,而他们所争论的点便是“自首适用”。
因为当时王安石势大,取得了胜利,最终阿云被免除了死罪,但是案子到这还没结束。
十五年后,司马光得势了,立刻翻案,处死了阿云。
为什么王琛会联系到这个案子?
因为他从范旻勾刚才的话里听出来了,赵匡胤知道冷艳是自己的人,但偏偏,一点面子都没给,直接判处了死刑,要知道再怎么说,自己都是从三品大员,或多或少有些特权的,但是赵匡胤亲自开口剥夺了王琛的特权!
之所以这么做,只有两个可能。
一,赵匡胤对王琛的所作所为不满,这点很好理解,之前王琛想方设法“脱离”了通州的管辖,在警告。
二,赵匡胤要让王琛去求上门,到时王琛肯定处于弱势啊,还不是老赵说什么听什么?
明显是在敲打。
王琛微微眯起了眼睛。
谁知范旻勾又带来一个更坏的消息,“陛下说冷艳灭杀华家十三口罪不可赦,让路监司绝不接受赎刑。”
王琛背后一凉,果然和自己猜测的一样,老赵要逼自己去京城低头,甚至,到时有可能会让自己交出静海的核心权力,他深吸一口气道:“也就是说,想要救冷姑娘的话,我只剩下死刑复核一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