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老板娘的生意越做越大了!”
“哈哈!托你们的福!托你们的福!”
“怎么不在这儿开啊?纺织厂太远了。”
“那边学校多,还有个电影院,老板娘选店址那肯定是考虑过的。”
“那还有电影院啊?”马春芳不知道,店面是闺女找的,说是运气好捡了个漏,纺织厂附近有学校她是知道的,职工子弟中小学嘛,没想到还有电影院,那礼拜天生意也不会差了。
马春芳高兴地给那人添了片酱香饼。
扭头对徐伍一说:“老徐,以后我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生意做了!”
徐伍一:“……”
媳妇支棱起来,让人有点吃不消。
马春芳心里盘算着一天毛利保守点按八十块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挣多少钱……一算,哎妈呀!发财的节奏啊!
刨除租金以后也妥妥破万了!
她眉开眼笑,招呼起买饼的顾客更热情了。
以至于经常有人夸徐氏饼摊的女主人,面容和善喜欢笑,一看就是当老板娘的料。
徐家在纺织厂旁边盘了个店面的消息传回筒子楼,焦冬梅坐不住了。
“老周,现在看来,小本生意好像确实挺赚钱的,老刘、老张他们几家都赚到钱了。要不,你找个机会探探厂领导的口风,要是第二批下岗职工还有补偿金,我俩也……”
“别想了!我早就问过了,后面下岗的都没补偿金了。”
“啊?”
焦冬梅有种错失一个亿的肉痛和茫然感。
早知道、早知道……
可千金难买早知道。
九零年代对照组(33)
平城飘起初雪这天,徐茵让两口子别去摆摊了:“你们不想闲着,就去饼铺帮舅舅,正好今天礼拜天,我给舅舅放个假,让他有时候和对象去看场电影。”
“对象?你舅舅有对象了?”马春芳激动地嗓门都尖了,“什么时候谈的?女方哪里人?两人咋认识的?怎么也不跟家里说一声?”
幸好是套房,搁以前,她妈知道的同时,整层楼邻居也知道得差不多了。
徐茵耸耸肩:“还没正式谈呢,还只是双方对彼此有些好感的阶段……”
“双方都有好感了还不叫谈啊?算了算了,你不懂。”马春芳滋滋地洗脸去了。
徐茵:“……”
姐谈对象的次数,你一副手掌数不过来信不?
当然,对象是唯一的,只是次数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