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
&esp;&esp;六千轻骑连夜从固安县城西边秘密渡过卢沟河,然后绕道安次,于第二天晚上半夜时分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燕京城东一个名叫三家店的村庄前。
&esp;&esp;在树林里休息一夜。
&esp;&esp;次日一早,郭药师派手下大将甄五臣和五十精兵组成一个突击队。
&esp;&esp;突击队员,人人头戴青色幞头,身穿圆领长袍,一副百姓模样,然后有的挑着菜筐,有的担着捆柴,有的挎着竹篮,他们或前或后,装作互不相识,跟着清晨进城运送柴草的马车一块混进迎春门。
&esp;&esp;甄五臣看准时机,率领五十名突击队员突然暴起,与守门士兵展开血战。
&esp;&esp;过程有多惨烈,就不多叙述了,总之五十个突击队员最后连五个都没剩下。
&esp;&esp;不过不管怎么说,迎春门都被甄五臣他们拿下了。
&esp;&esp;甄五臣果断点燃信号弹。
&esp;&esp;郭药师见之,立即率队出发。
&esp;&esp;杨可世、高世宣、赵鹤寿、杨可弼等,也都不甘其后,各自率军快速向燕京城挺进。
&esp;&esp;六千宋军很快便在燕京城东门前集合完毕,然后准备入城。
&esp;&esp;不过这时郭药师向杨可世建议道:“咱们不能全进城。”
&esp;&esp;杨可世不解:“为甚么?”
&esp;&esp;郭药师回答说:“咱们应该留下一千军马埋伏在城外,一是可以阻击萧干或耶律大石可能回城的援军,二是万一咱们此行不顺利,退出时也可以有个接应。”
&esp;&esp;杨可世觉得郭药师言之有理,便问高世宣、杨可弼、赵鹤寿:“你们谁愿留在城外?”
&esp;&esp;高世宣、杨可弼、赵鹤寿三人都不吱声——很明显,他们谁都不愿意留下,想想也是,这可是收复燕京第一功,谁愿意放弃这个大功?
&esp;&esp;杨可弼是杨可世的兄弟,不可能把他留下。
&esp;&esp;高世宣是杨可世的老搭档,也不可能把他留下。
&esp;&esp;最终只能将郭药师的部下赵鹤寿留下。
&esp;&esp;郭药师令常胜军七名将官各率二百骑兵迅速去抢占燕京的另外七座城门。
&esp;&esp;杨可世则将剩下的大军分为左右两路,杨可世和郭药师率领左路,高世宣和杨可弼率领右路,分头向位于燕京城西南方向的宫城进军——他们计划包围宫城,活捉萧普贤女。
&esp;&esp;宋军进城的消息不翼而飞,很快便人所共知。
&esp;&esp;有些胆大的居民,跑出家门,站在大街两侧看热闹。
&esp;&esp;有一个中年男子径直走到大街中间,伸开双臂拦住杨可世和郭药师,激动地说:“两位将军,我是一个汉民,名叫马贤良,闻讯王师入城,我们汉民全都欢欣鼓舞,为表敬意,特献诗一首:破虏将军晓入燕,满城和气接尧天。油然叆叇三千里,洗尽腥膻二百年。”
&esp;&esp;人群中顿时响呼喊着响应,经久不息。
&esp;&esp;杨可世和郭药师面带微笑,向人们招手致意。
&esp;&esp;也有一些胆小的居民,藏在家里,关门堵窗,或是趴在门缝、窗缝上向外窥视。
&esp;&esp;契丹族和奚族居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深感忧虑,同时又不知该如何应对。
&esp;&esp;进城时,没碰到像样的抵抗,让宋军从杨可世、郭药师以下全都松懈下来,以至于不少饥饿的宋兵开始不守军纪,纷纷跑进路边的饭馆里大声嚷叫着:“上饭上菜上酒,快!”
&esp;&esp;饭店老板们赶紧小心伺候。
&esp;&esp;可有一家饭店老板拒不接待,而且还与宋兵发生冲突,最后被宋兵一刀杀死。
&esp;&esp;这个被宋军杀死的饭店老板,正是契丹人。
&esp;&esp;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传遍了燕京城。
&esp;&esp;这件事激怒了契丹人,他们纷纷走上街头,阻拦、干扰宋军前进。
&esp;&esp;一时群情汹汹,好似干柴遇到了烈火一般,情况愈演愈烈。
&esp;&esp;杨可世一看,这样下去不行,这将耽误军机,遂传下军令:凡是骚扰民居之兵,无论何人,一律就地正法;凡是阻挠宋军前进之人,无论何人,一律格杀勿论;整肃军纪,加速前进。
&esp;&esp;于是,诛戮万计,通衢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