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夏州李氏宗族出现内乱。
&esp;&esp;赵匡义认为这是一个消除夏州藩镇势力的大好时机,于是诏令夏州留后李继捧入朝。
&esp;&esp;出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李继捧很快奉命入京,并献出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并表示本人愿意居住京师。
&esp;&esp;赵匡义大喜,遂授其为彰德军节度使,同时遣使去夏州,令李氏五服内亲都携带家属内迁到东京居住。
&esp;&esp;内迁名单上自然也有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
&esp;&esp;李继迁对此十分不满,他诈言乳母死,借出殡之机,率领心腹十几人逃往地斤泽(后世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尔)。
&esp;&esp;此后,李继迁聚集党项各部起兵反宋,并派人向辽圣宗表示愿意归附,从而取得辽国支持。
&esp;&esp;李继迁势力逐渐壮大,不断攻掠宋朝西北边地,先后夺取银州(后世陕西米脂)、灵州(后世宁夏灵武)和凉州(后世甘肃武威),占领河套平原。
&esp;&esp;宋朝当时为什么不能出动大军及时将李继迁剿灭?
&esp;&esp;因为那时宋辽已爆发战争。
&esp;&esp;辽国对中原虎视眈眈,辽国铁骑对宋朝的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宋朝因此不得不把主力部队安排在北方前线,无暇西顾。
&esp;&esp;可以说,李继迁是一个让宋朝西北边区政治格局和政治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人。
&esp;&esp;宋真宗咸平五年十二月,李继迁遭吐蕃军突袭中箭逃归,景德元年正月去世,其子李德明继位。
&esp;&esp;李德明当上西夏之主后,改变策略,遣使向宋朝求和。
&esp;&esp;刚刚与辽国签署“澶渊之盟”不久的宋真宗,迫切希望西北局面也能稳定下来。
&esp;&esp;经过谈判,宋夏双方于景德三年签署了“景德和议”。
&esp;&esp;主要内容是:宋朝委任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其为西平王(辽国封其为大夏国主),每年赐给银万两、钱两万贯、绢万匹、茶两万斤,开设榷场,开展贸易。
&esp;&esp;其后三十年间,宋夏基本维持了和平睦邻关系。
&esp;&esp;而李德明在位期间,实行“依辽和宋、向西扩张”的政策——他派儿子李元昊领兵西进,消灭了甘州(后世甘肃张掖)回鹘,又掠取瓜州(后世甘肃安东西)和沙州(后世甘肃敦煌东),势力直抵玉门关,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
&esp;&esp;经过两代人的苦心经营,西夏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
&esp;&esp;所以,李元昊继位后,积极准备脱宋自立。
&esp;&esp;宋仁宗景佑五年,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后世宁夏银川),建国号大夏。
&esp;&esp;李元昊写信给宋朝廷,希望获得承认,但遭到宋仁宗严词拒绝。
&esp;&esp;宋仁宗下诏削去其官爵,并悬赏捉拿:谁若能斩杀李元昊,即为定难军节度使。
&esp;&esp;尔后,长达三年的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esp;&esp;这次战争主要有三大战役。
&esp;&esp;一战三川口(地点是后世的陕西延安西北)。
&esp;&esp;此战,夏军包围延州(后世陕西延安),采用围点打援之计,以十万之众,将宋朝不足一万之援军包围在三川口,宋军两员大将被生俘。
&esp;&esp;二战好水川(地点是后世的宁夏隆德)。
&esp;&esp;此战,夏军采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在好水川设伏,又是十万大军将宋军一万八千追兵重重包围,宋军几乎全军覆没。
&esp;&esp;三战定川寨(后世宁夏固原西北)。
&esp;&esp;这是一场遭遇战,夏军以五万优势兵力,将不足万人的宋军包围在定川寨,十六位宋国将领壮烈殉国。
&esp;&esp;这三战史称“镇戎三败”。
&esp;&esp;镇戎三败让宋王朝大为震惊,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哀叹道:“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esp;&esp;从那以后,宋朝再也不敢做进攻之态,专心一意固守领土。
&esp;&esp;那时,西夏虽然三战获胜,但也元气大伤,国库空空,民不聊生。
&esp;&esp;再加上,当时西夏与辽国的关系恶化。
&esp;&esp;李元昊遂派人来向宋朝求和。
&esp;&esp;庆历四年,宋夏达成和议:西夏取消帝号,向宋称臣,宋朝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宋朝每年赐给夏银七万两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重开榷场互市等等。
&esp;&esp;此后几十年间,宋夏边境基本和平。
&esp;&esp;宋神宗继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图强,励精图治,欲奋然将雪数世之耻。
&esp;&esp;元丰四年,西夏内政发生变乱,宋神宗认为攻占西夏良机已至,遂发动五路大军三十多万人马,豪壮出征,分道并进,欲会师灵州(后世宁夏灵武),试图一举灭夏。
&esp;&esp;史称灵州之战。
&esp;&esp;那一战,夏军采取坚壁清野、纵敌深入、先疲而后击的战略战术。
&esp;&esp;所以,宋军开始进军颇为顺利,长途奔袭,挺进两千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