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三国] 明君养成计划 > 第229章(第2页)

第229章(第2页)

&esp;&esp;一个制度能延续近三百年肯定有可取之处,他手上有那三百年间所有版本的均田令,再根据目前的情况略作修整。

&esp;&esp;北魏时朝廷掌控的无主荒地多,男女平民奴婢都在授田范围内。唐朝的均田制在制度方面比之前的北魏、北齐、隋朝完备许多,但是当时朝廷能安排的无主荒田数量大大减少,因此明确规定妇女和奴婢都不授田,还放宽了关于土地买卖的限制。

&esp;&esp;也就是说,制度方面前期不如后期完备,但是从效果上看后期却远远比不过不完备的前期。

&esp;&esp;资料齐全的好处这时候就凸显出来了,他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历史上走过的弯路来防止他们这儿继续走弯路。

&esp;&esp;均田制有配套的赋税制度,在此基础上还有相辅相成的府兵制,只是全部都改动的话百姓兵丁都可能适应不来,得先把田制确定下来然后再仔细思量赋税和兵制。

&esp;&esp;一口吃不成大胖子,现有兵制还能再撑几年,等不用打仗了再改也来得及。

&esp;&esp;而且他这均田令也不是定下来就不改了,推行下去的法令不求能撑三百年,能运行十来年就行。

&esp;&esp;均田制的前提是有大量无主荒地,等过些年没有那么多荒地供官府分配就得及时修改。推行均田的用意不是一步到位天下大同,而是让富者富的有个限制,贫者也能有个最低标准能够维持温饱。

&esp;&esp;改革嘛,土地制度也得改革,发展到那个地步有了新的需求就知道该往哪方面改了。

&esp;&esp;他还年轻,将来怎么着也能活个七八十岁,总不能等他七老八十了天底下还是百姓流离失所大量田地荒芜,那会显得他很没本事。

&esp;&esp;到时候不用系统爹给他打叉,他自己就得抹脖子以谢天下苍生。

&esp;&esp;均田制和租调制度互相配合,田制有变动课税自然也要变。

&esp;&esp;先让农官有所准备,再过几天这均田令便会发到各地官署,然后由各地官署贴出布告来让青州百姓都知道新的田制是什么样。

&esp;&esp;宣传工作他亲自盯着,这年头欺上瞒下的手段太多,交给谁他都不放心。

&esp;&esp;农官们拿到还带着墨香的均田令一条一条看下去,越看越觉得心惊,越看越觉得煞气四溢的吕大将军亲切。

&esp;&esp;亲切啊,可不得亲切吗,可惜他们不是州牧大人,不然他们非得把吕大将军捆在裤腰带上随身携带。

&esp;&esp;可算知道董卓当年为什么放着这么个猛将不用非得把人留在身边当护卫了,人对自己做了什么事儿都心知肚明,董相国也知道他坏事儿做的多半夜容易见鬼。

&esp;&esp;他们不是说州牧大人在做坏事,只是这么形容一下。

&esp;&esp;董相国当年横行霸道杀人如麻,但是敢和他玩儿命的不多,大部分人都是私底下骂几句,明面上还得笑脸相对。

&esp;&esp;毕竟世上多的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没那么多心怀苍生和恶势力拼命的圣人。

&esp;&esp;他们州牧大人就不一样了,上来就冲着所有世家豪族的钱袋子去,让那些世家豪族想置身事外都不行。

&esp;&esp;“你们看这一条,年满十五岁的男子女子都能分田,拥有奴婢和耕牛的可以额外多分,奴婢和普通农人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连耕牛都有固定的田亩数。”飞快看完所有内容的官员没忍住感慨道,“虽然这些田等到年老身死都要还给官府,但是活着的时候能有自己的田已经是很难得,能自己耕种谁愿意去当佃农?”

&esp;&esp;课税轻重州牧大人还没说,但是以他们州牧大人爱民如子的一贯作风,再重也不会比给富户豪强当佃农重。

&esp;&esp;看看在青州屯田的那些黄巾贼众,都算上惩罚了才收到六成,某些不做人的富户收的都比六成多。

&esp;&esp;不光百姓能分田,地方各级官吏也有的分。按照官职高低分配不同数额的公田,离任时交给下一任,去哪儿当官都能在当地分到公田。

&esp;&esp;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esp;&esp;虽然也不能买卖,但是加上俸禄也是不菲的收入。

&esp;&esp;当然,和世家的家底儿相比这点儿田不算什么,但是对他们这些没多少家底的小官而言就很有动力了。

&esp;&esp;地不是他们的,在任期间地里的收成都是他们的,他们要地不就是为了收成吗?

&esp;&esp;呜呜呜呜呜呜,州牧大人不光爱民如子还爱官如子,他们何德何能遇到这么好的州牧大人啊呜呜呜呜呜呜。

&esp;&esp;这就是能和上天沟通的天命之子吗?果然比朝廷靠谱多了。

&esp;&esp;典农官们交头接耳小声讨论,时不时抬头看看坐镇厅中的吕大将军,再时不时看看旁边老神在在的顶头上司,看完之后继续交头接耳嘀嘀咕咕。chapter1();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