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顾大人,您放心,清宵不会冲动。”
&esp;&esp;“我有计划,只是暂时不能和顾大人您说,但有一件事,顾大人一定要帮我,否则的话,清宵这计划施行不了。”
&esp;&esp;许清宵这般说道。
&esp;&esp;“你说。”
&esp;&esp;顾言询问,倒也干脆。
&esp;&esp;“拟一道奏折,由户部昭告天下商户,大魏需推广水车工程,欠缺银两,望大魏商人,慷慨资助。”
&esp;&esp;许清宵平静道。
&esp;&esp;“商人资助?”
&esp;&esp;顾言有些好奇了,这种事情倒不是什么大事,因为第六次第七次北伐之时,也做过类似的事情,甚至国家有危难的时候,也会发布这种公告。
&esp;&esp;希望各地商人能够资助一番,但一般来说往往是权益交换,真心愿意资助的人不多,撑到死一百万两白银,这还是极大的商会,而且出于其他目的。
&esp;&esp;刚刚捐赠百万两白银后,回头又借助这个去赚取百姓钱财。
&esp;&esp;而大部分的商会,捐个几千两几万两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商会一年收入几百万两,却捐赠一百来两。
&esp;&esp;这意义不大,反而有点损失国体。
&esp;&esp;“恩,而且限制在京都内,京都之外不要说,就在京都内,但允许各地商户来京捐赠。”
&esp;&esp;许清宵继续道。
&esp;&esp;“限制京都?”
&esp;&esp;顾言这回更加不理解了,京都权贵是多,有钱人也多,但越有钱越抠门,更何况捐赠大魏?
&esp;&esp;要说战争时期还好说一点,毕竟国破山河,很多商人也会受到波及,所以不得不捐,可现在也算得上是太平盛世,让这些商人捐赠,几乎不可能。
&esp;&esp;再者,捐赠之后,也没什么好处,无非就是户部送点牌匾之类,当然捐的最多,比如说最高记录,一千七百万两,武帝赏了几个字,不过不是牌匾,只能贴在家族内堂。
&esp;&esp;有意义是有意义,但意义不大。
&esp;&esp;故此,顾言实实在在不理解许清宵的想法。
&esp;&esp;“大人,总而言之,您这样做就好,其余的交给许某。”
&esp;&esp;“七天之内,我让三大商会,争先恐后提供材料。”
&esp;&esp;许清宵出声,他语气之中充满着笃定。
&esp;&esp;望着许清宵满脸的笃定,再加上这信之凿凿的语气,顾言心中充满着好奇,可许清宵既然不说,他也没有过多询问了。
&esp;&esp;七天!行,那就看看许清宵这七天后,到底用什么办法,让三大商亏本给银。
&esp;&esp;过了一会,马车来到守仁学堂。
&esp;&esp;“顾大人,一路慢走。”
&esp;&esp;许清宵从马车走了下来,朝着出来相送的顾大人一拜。
&esp;&esp;“早些休息。”
&esp;&esp;顾言点了点头,而后回到了马车内。
&esp;&esp;踏!踏!踏!
&esp;&esp;待马车前行,许清宵也吐出一口气,他转身进入学堂,开始准备计划。
&esp;&esp;只是待许清宵走入学堂后,茶桌上,一道熟悉的背影出现。
&esp;&esp;“陈尚书。”
&esp;&esp;许清宵有些好奇,他没想到陈正儒竟然在守仁学堂内等待着自己。
&esp;&esp;“下官许清宵,拜见陈尚书。”
&esp;&esp;许清宵快步走去,朝着陈正儒一拜。
&esp;&esp;“守仁,莫要行礼。”
&esp;&esp;陈正儒起身,托住了许清宵。
&esp;&esp;“陈尚书,这般时辰,您?有要事?”
&esp;&esp;许清宵好奇了,这个时辰,天都黑了,怎么陈正儒突然出现?
&esp;&esp;深夜造访,估计是很重要的事情啊。
&esp;&esp;“守仁,可能要出事了。”
&esp;&esp;陈正儒压着声音,缓缓出声。
&esp;&esp;这话一说,让许清宵不禁皱起眉头。
&esp;&esp;堂堂大魏丞相,吏部尚书,文宫大儒,这种人物见惯了风浪,任何事情在他面前,可能都是一件小事,而他说出事,那一定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