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孙静安,是文宫大儒,他尊奉朱圣,明意圣道,立言维圣,著书传圣,性格有些冷漠。”
&esp;&esp;“对于大魏儒生或许会有一些冷傲,这很正常,可在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应该这般做,也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做。”
&esp;&esp;“激怒文宫儒生,到头来并没有任何好处,虽维护的是大魏颜面,但有些过了。”
&esp;&esp;许清宵皱着眉头,再听完陈正儒这番话后,他实实在在有些不能理解了。
&esp;&esp;知道孙静安傲,而且固执死板,但身为大儒,年龄也摆在这里,不可能如此愚蠢,各种袒护十国大才,而训斥大魏文人。
&esp;&esp;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esp;&esp;完全不符合一位大儒所作所为,哪怕是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啊。
&esp;&esp;许清宵自言自语,他在分析。
&esp;&esp;而陈正儒没有说话,待许清宵百思不得其解之时。
&esp;&esp;陈正儒的声音响起了。
&esp;&esp;“有人企图剥离文宫。”
&esp;&esp;陈正儒的声音很平静。
&esp;&esp;但这平静之言,在许清宵耳中,却如同惊雷一般。
&esp;&esp;下意识他是否决的,可结合陈正儒所说,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啊。
&esp;&esp;可许清宵还是忍不住出声。
&esp;&esp;“剥离文宫?”
&esp;&esp;他咽了口唾沫,他眼神之中充满着不可置信。
&esp;&esp;大魏文宫,诞于五百年前,朱圣之时。
&esp;&esp;大魏京都为何出现在这里?是因为文宫先显,最终迁都此地,这就是圣人的威望。
&esp;&esp;自此,从那一天后,大魏文人皆称圣人门徒,走到异国他乡,都昂首挺胸。
&esp;&esp;而如今过了五百年了,文圣已经逝去,可文宫却一直留在此地,后世人不断用才气蕴养文宫。
&esp;&esp;可以说,大魏上上下下的百姓和文人,最大的骄傲,不在于军事能力,也不在于富裕能力,而是大魏出了一位圣人。
&esp;&esp;古今往来多少鼎盛王朝?有几个王朝出过圣人?
&esp;&esp;这是精神上的绝对骄傲,是每一个大魏百姓骄傲的东西。
&esp;&esp;可现在陈正儒告知,有人想要剥离文宫,相当于夺走这个儒道正统,这怎么可能?
&esp;&esp;“陈儒,这不可能。”
&esp;&esp;“朱圣在京都悟道成圣,如何剥离?”
&esp;&esp;许清宵已经不用大人称呼了,而是用陈儒,代表着用儒生的身份交谈此事。
&esp;&esp;“可朱圣游历诸国,传过圣人之道。”
&esp;&esp;“圣人之争,其实一直都有,只是大魏自朱圣之后,也出过无数有才之人,压制天下文人。”
&esp;&esp;“例如太平诗会,否则,若是大魏文宫一旦式微,便会有人争抢正统之说。”
&esp;&esp;“这一次,老夫感觉,有人在幕后推动。”
&esp;&esp;陈正儒平静回答。
&esp;&esp;让许清宵有些哑口无言了。
&esp;&esp;是啊,朱圣是在大魏京都悟道,而且还是大魏子民,可问题是,儒道本身就是教化天下,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儒道,只要有一颗读书的心。
&esp;&esp;自然朱圣也会去各国传道,将自己的学派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圣人都会做的事情。
&esp;&esp;而这样的做法,会引来许多争议,不能说他是你们国家的人,就是你们国家的圣人,因为圣人没有国界之分。
&esp;&esp;圣人自己也是如此说道。
&esp;&esp;而圣人正统代表着就是儒道正统,谁要是成为了儒道正统,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强盛,民意凝聚,对国家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esp;&esp;这是精神上的争夺。
&esp;&esp;“敢谋算文宫,这是何等人也啊。
&esp;&esp;许清宵出声。
&esp;&esp;他实在是想不到到底是什么人,竟然有这么大的胆子。
&esp;&esp;如果大魏文宫被剥离了。
&esp;&esp;对大魏来说,是致命打击,不弱于再开启两次北伐,而且是现在的情况下,再开启两次北伐。
&esp;&esp;说亡国夸张了一点,但大魏估计再也不可能恢复鼎盛了,可能会因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esp;&esp;这件事情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