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陈正儒出声,问出了这个众人可能都不想回答的问题。
&esp;&esp;投降肯定是好事啊,但问题是这不是开疆扩土的战争,而是内战,这种投降的意义不大。
&esp;&esp;“战死两万人,何来受降之说?这是第一战,没有道理受降。”
&esp;&esp;兵部尚书周严的声音响起,他反对受降,第一战付出了两万人的生命,现在你跟我说受降?这可能吗?根本就不可能啊。
&esp;&esp;随着他的声音响起,其余人的声音也跟着响起了。
&esp;&esp;“没错,坚决不受降。”
&esp;&esp;“他娘的,两万人啊,两万条生命啊,现在跟我说投降?早干嘛去了?”
&esp;&esp;“就是,不受降。”
&esp;&esp;这是武官们集体的反应,打没了两万人,现在跟我说投降?
&esp;&esp;这可是实打实两万条生命啊。
&esp;&esp;不可能受降的。
&esp;&esp;可文臣们的声音也跟着响起了。
&esp;&esp;“要受降,否则的话,不为仁道,再者若不受降,往后的仗怎么打?若能受降,他们还有侥幸心理,我等也可以减少伤亡。”
&esp;&esp;“诸位,我知道死了两万战士,我等都心痛,可受降是为保护更多将士们的生命,倘若不受降,接下来数百国死战到底,对我等来说,影响更大。”
&esp;&esp;“受降!必须要受降,这不过是第一战,打出国威即可。”
&esp;&esp;文臣们纷纷开口,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现在只是第一场仗,后面还有,若是不受降的话,后面死的人更多。
&esp;&esp;也就在此时,陈正儒的声音响起,他看向许清宵道。
&esp;&esp;“许大人,此番若不受降的话,只怕对整体战局不利,再者也会惹来一些争议,最主要的还是,国内能不能安定下来?”
&esp;&esp;陈正儒也很直接,他态度非常坚定,三个问题,许清宵必须要考虑。
&esp;&esp;不受降,后面的仗肯定是死战,反正受降也是死,不受降也是死,为什么不拼一拼?
&esp;&esp;天大的争议,投降了你不接受,到时候文宫的人可不会闲着,他们本来就是儒家之人,主张仁爱,也想要搞事,但凡许清宵敢不受降,肯定是铺天盖地的谩骂。
&esp;&esp;以上两个问题如果都不管的话,那么第三个问题就必须要严肃对待。
&esp;&esp;藩王之乱。
&esp;&esp;现在藩王们只怕已经笑开花了,若是大魏敢全面战争,或者是一场仗打了几个月都没有结果,他们必然会揭竿而起。
&esp;&esp;这三个问题,许清宵如果能解决,那么可以不受降,如果不能解决的话,就必须要受降。
&esp;&esp;两帮人争吵在一起,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
&esp;&esp;大殿内。
&esp;&esp;许清宵闭上了眼睛,他也在沉思这个问题。
&esp;&esp;但过了一刻钟后。
&esp;&esp;许清宵伸出手来,顿时大殿安静下来了。
&esp;&esp;所有人都看向许清宵,想听一听许清宵的意见。
&esp;&esp;“诸位。”
&esp;&esp;“战报上只是说了蕃国受降。”
&esp;&esp;“但由始至终,本官都没有收到蕃国投降昭书。”
&esp;&esp;“再者两万人的命,打开了蕃国城门。”
&esp;&esp;“我想受降与不受降,不是由许某决定,而是由这三十万大军决定。”
&esp;&esp;许清宵将话说到这里,其意思就很简单了。
&esp;&esp;受降?还是不受降?他说了不算,满朝文武说了也不算。
&esp;&esp;这个问题,交给三十万大军来解决。
&esp;&esp;他们说受,那就受,他们说不接受,那就不接受。
&esp;&esp;但大概率来说,基本上是不会受降的,自己的战友,自己的兄弟,死在了战场上,这是天大的仇,怎可能放过这群人呢?
&esp;&esp;“守仁,不可啊!”
&esp;&esp;“若让将士们选择,这不利于正常战局,打仗就是要流血,打仗就是要有牺牲的。”
&esp;&esp;陈正儒第一时间开口,他还是劝阻许清宵,接受受降。
&esp;&esp;“许大人,丞相所言没错,这后面还有太多的敌人了,若不受降,对我等来说,弊大于利啊。”
&esp;&esp;李彦龙也跟着开口,支持陈正儒。
&esp;&esp;“不受降,违背仁义,也会受到抨击,许大人,这件事情你必须要考虑清楚,不要意气用事。”
&esp;&esp;王新志也跟着开口,他是礼部尚书,更加知道这种行为代表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