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程家博和朱重把马车弄好,郭喜安已经洗漱好继续去收拾行李了。郭喜春把早饭摆好,招呼大家来吃早饭,程家博进来时她忍不住多看了几眼,看到他眼下淡淡的青色,她心里一下就放心了,难怪喜安刚刚那么不好意思,不过小夫妻干柴烈火,也要节制些才是,瞧这黑眼圈都出来了。郭喜安他们回到镇上的时候,天色还早,不到午时。陶老他们一到镇上就先回了笔墨斋。郭喜安他们接近一个月没回来,家里店铺都需要好好收拾一下。郭喜安还记着昨天唐捕头说的话,县令大人想要见向佑向泽,如今他们回来了,总不能还等着县令大人来请,放下行囊后就写了拜帖递到衙门去。而衙门那边也很快回了回帖,邀请向佑向泽不请自来有陶老这话,郭喜安自然是求之不得,立马上道地奉承:“是,向佑向泽有您这样的老师,简直是他们八辈子修来的福气,多劳您费心了!”陶老斜眼看她这狗腿的样子,也不戳穿她这乐得清闲的心思,端起茶杯啜了一口慢悠悠道:“向佑向泽中了秀才,村里那边的庆祝酒摆过了,镇上这边也不能少,这些天送来的这些拜帖和邀请帖都不必理会,到时候直接都邀请到向佑向泽的庆祝席上去。”“后天我们在膳香楼设宴,向佑向泽他们埋头苦读了这么久,也该是到了显露于人前的时候。”桥连镇虽是一个小镇,但之前作为县城的底蕴还在,镇上不乏许多富贵的人家,家里也有不少同龄的读书子弟,这要走上科举之路,光是闷头读书是不成的,和同阶层的读书人相交,也十分重要。到了给向佑向泽举办庆功宴这天,除了和郭喜安他们熟悉的几个好友,还有许多是郭喜安不认识的人前来道贺,这都是陶老那边通知的。钱贵对这样的场面似乎十分熟悉,游走全场,接待来宾,登记祝贺礼物,再引客入座,显得游刃有余。今天来的大多都是男宾,少数几个女客自然是郭喜安在招待,好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个时候的女人们来说,并不是她们的主场,郭喜安招待得十分轻松。陶老他们那边就显然要热闹许多了,读书人之间的应酬,从来就是不缺话题的。有人起哄着让两个小相公做首应景诗,向佑相泽见陶老没有反对的意思,也不怯场,在酒楼伙计去搬桌案摆笔墨的时候,两个小家伙略作沉吟,已经心中有数。待桌案摆好,向佑带头取笔沾墨,于宣纸上一气呵成。围观的人只看两个小家伙拿笔的架势,就暗暗点头,这两个孩子年纪虽小,下笔倒是颇显沉稳之风,可见平日里就很注重基础功。待向佑向泽搁下笔,围观人群便迫不及待地上前,更有人当众诵读出来。听完这两首诗,众人看向向佑向泽两兄弟的眼神更加不一般了,这小兄弟俩,果真是有真本事在身的,小小年纪就能做出此等诗句,不凡啊!面对众人或惊叹或夸赞的眼神,向泽不自觉地挺起小胸膛,很有几分得意。“果真是好诗好句,英雄出少年呐,哈哈!”伴随一阵爽朗的笑声,一名身着浅白色长袍,约莫六十岁的老头从门外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