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逾棋盯着连景看了好一会儿,那双深蓝色的眼睛就这样定定地看向连景,随即在连景的注视下,他慢吞吞地说道:“我不认识他们,没有人跟我组队。”
连景:?
他看了一圈周围,有不少人看向方逾棋所在的方向跃跃欲试。连景可以肯定,一旦方逾棋里离开了他,他肯定就被其他实验员围住了。
方逾棋见连景没有答应,又慢吞吞地补充道:“他们看我跟你一起,所以不愿意跟我组队。”
还怪我了?
连景简直要被方逾棋的这句话给气笑了,但他没有拒绝对方,反而再次开口朝着对方确认道:“这次内容关乎芯片改进,我们小组现在已经有3个人了。如果你加进来的话,没有人能对你的材料学提供任何帮助。”
“但我不需要帮助。”连景的话音刚落,方逾棋便开口说道。直到这个时候,他好像才展露出自己的锋芒,他看向那些时不时将目光落在他身上的实验员里,目光微冷,“我从来靠的都是我的脑子。”
“跟我同专业的,也并非谁都能成为我的队友。”
一旁的王陆听到方逾棋这句话时,微不可察地后退了一步。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方逾棋并非没有锐气。
此刻两人的磁场叠加,周身的锋芒映射,非但不会成为彼此的阴影,反而变成相互折射的光芒。
王陆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他好像见证了什么了不起的历史画面。
“行。”
连景果断地答应了方逾棋的组队。有方逾棋在,他们注定能在材料学上有所创新。既然如此,一个小组,两个创新方向,这让他们同其他小组相比,更能脱颖而出。
……
……
28nm的芯片它的核心便是晶体管,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半导体物理中的载流子输运理论,涉及电流驱动公式、制程相关的关键技术公式、延迟公式和功耗公式等。
无论是28nm还是14nm的芯片,它的芯片制程其实不直接决定算法,但会影响硬件架构对算法的支持。
对目前28nm的芯片制程来说,可以通过数据局部化优化、计算优化、并行化与任务调度等多方面进行调整,采用轻量化的方案,利用成熟工具链,从而在28nm芯片的硬件限制下,将算法性能提升2-5倍。
在这样的情况下,连景和王陆可以在两个星期内将28nm的芯片算法进行改良优化。
而方逾棋那边则更加清晰,他可以将芯片的衬底与隔离结构进行创新,将顶层Si厚度减至10nm以下,埋氧层减至25nm,抑制短沟渠效应……
方逾棋说了一大堆专业术语,连景听得很认真,但也一知半解,但从方逾棋这百无聊赖的语气中不难看出,这些内容并没有太大的难点。
“如果是其他小组的人的话,能想到这些吗?”
方逾棋认真思考了一下回应道:“短时间内不会,但一个月内或多或少会想到一部分。”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像我想到的那样齐全。”
说到这里的时候,方逾棋还是有些自傲的:“这些东西,挑战性太小了。”
“确实很小。”连景点了点头回应道。在他看来,既然方逾棋和其他小组成员都能在短时间内想到这一些创新的话,那就代表华制四海实验室也已经将这些创新点变成成品。
既然如此,那在连景看来,根本就不算创新。
并且,从实际角度出发,即便他们将这些内容研究出来又如何?
这些内容华制四海实验室早就已经研究过了。
研究已经研究的内容绝对不是连景想要的。
更何况,华制四海实验室要的从来不是28nm芯片的改良。他们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很清晰地摆在连景的面前,那就是他们要研究出14nm芯片!
所以……
“方逾棋、王陆,要不要挑战一下?比如14nm芯片的材料改进和算法。”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连景的心脏不受控制地跳动着,他的大脑开始兴奋起来,仿佛有电流顺着他的脊椎窜上大脑。
他在激动。
这里可不是[恋爱模拟器],现实里连景不可能有剧本,他无法知道自己到底会是成功还是失败。一旦变成14nm芯片的研究,那后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几乎翻倍,甚至可能会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例如一个月后,他们可能拿不出有效的成果和创新点,从而无法通过华制的考核。
所以即便连景蠢蠢欲动,他还是需要询问一下方逾棋和王陆的意见。
谁叫他们是一个小组呢?
听到连景这句话,王陆先是一惊,他的人生向来中规中矩,跟随着父母的意见选择就业院校、选择专业,在F大顺利毕业后,他又根据导师的意见,来到华制四海市实验室学习。
他没有任何反骨,有的都是顺从。
教过他的老师和学长都说,他是一个“不像天才的天才”。
但偏偏在此刻,他听到连景的建议时,第一个反应是这会不会太疯狂了?
他下意识地看向方逾棋。
这么疯狂的想法,方逾棋根本不可能答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