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后。
“各位爱卿意下如何?”赵元环视了众人一圈,向他们问道。
此时,殿中聚集了六位内阁大学士与六部尚书。他将贾琮的答卷给了他们,让他们评判其中的策略和建议。
众人对视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喜与兴奋。
文渊阁大学士顾辰率先开口,声音中满是欣喜:“陛下,此子有大才,以微臣之见其所提之策皆大有可为。”
他和贾家有旧,上次贾母过寿,贾琮在寿宴上的表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极殿大学士满脸激动:“顾大人所言甚是,此卷之策多有可取之处,如若好生施行,未必不能重现汉唐盛世。”
“陛下,微臣不善经世之法,却通刑律之治。其‘慎刑恤民、以法安邦’之策,真乃知法、懂法、用法之论!若能施行,当可令四海升平,八方宁靖,百姓安居乐业!”刑部尚书罗源神色有些激动,他没想到自己的这位同门师弟在律法之道上竟有如此造诣。
建极殿大学士捋须赞道:“陛下,此子所言虽略显宽泛,细微之处仍需打磨,可于总体而言,不失为良策。”
户部尚书的眼中满是欣赏:“其所言解除海禁,设立海关,开通海上贸易航路之策极有见地,微臣以为,此法或可令国库充盈,朝廷无忧矣。”
赵元闻言重重点头,看向了户部尚书。后者目光一凝:
“其论‘兴修水利、营缮民生’之策实乃良策!先修东南圩堤、西北渠堰以解农忧,再修官道、民居以安民生,更设‘工官’督查工程,严惩贪腐,既重民生急需,又重长远规划。此策若行,百姓必获其利,国家必得其益,此子真有‘经世济民’之才!”
赵元又看向了其余几人,他们也纷纷点头,就连最老成持重的文华殿大学士也开口道:“陛下,微臣虽不敢断言此子所献皆乃良策,可十之五六是有的。微臣以为,此子有大才,或可重用。”
他们的话让赵元心头一喜,果然,这些策略大多都是良策,这也是他的认知,他略一沉吟:“不错,此子可堪一用,只可惜,他还要会试。”
听到他的话,工部尚书神色一动:“陛下,其叔乃工部员外郎,不若令其随其叔行走工部,也好增长些见闻?”
贾琮是解元,只要他不犯什么大错,考中进士入朝为官是必然,再加上他本身这么有才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工部尚书立刻就动了心思,打算借贾政的关系将他留在工部,他这是在抢人。
他的话音刚落,刑部尚书罗源就立刻道:
“张大人此言差矣,其叔之职与他无甚干系,依我之见,不如来我刑部旁听。此前我与他有过照面,他熟读律法,才思敏捷。实乃天生的司法之种。”
他也看上了贾琮,如果能让他来刑部改进司法,推行教化,那可是青史留名的大好事,他怎会不要?
在场的可都是人精,哪里不懂他们的心思,户部尚书立刻跟进:
“两位大人,若国库若不充盈,何来银钱做事?还是先让他来户部吧,等日后国库充盈了,再言其他。”
“不不不,以我之见,还是先来吏部……”
“不妥不妥,我礼部才是他当去之处……”
“贾家以军功立族,兵部正是合适。”
其余几名尚书自然也不甘示弱,纷纷争抢起了贾琮的“实习权”,还未当官,就已经被六部尚书争抢,贾琮可谓古今第一人。
“几位爱卿无需多言。”赵元忽然开口打断他们的争论,“此事朕自有安排。”
“微臣遵旨。”几名尚书彼此看了看,心头都是叹息一声。
又讨论了一番之后,一众朝廷重臣这才散去,经过此事,他们都记住了一个名字:贾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