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子弟要想入朝为仕,几乎没有门路。
若能设立军校,确能吸收一大批为戍之才。
最后。
李恪竖起第三根手指,目光变得无比严肃:
“其三,也是儿臣认为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点:统一思想,忠于王事!”
“军校之中,所有学员,首要学习的,并非武艺技能、兵法、韬略!”
“而是忠君爱国、保境安民之思想教育!”
“要让他们明白,手中之剑,为何而挥?”
“是为陛下,为大唐,为身后的万千百姓!”
“要将军人的荣誉与对朝廷、陛下的忠诚,深深烙印在每个学员的骨子里!”
“如此,未来从军校走出的将领,他们心中所向,唯有父皇与大唐朝廷!”
“而非地方家族,或可能存在的私兵部曲!”
“此乃强干弱枝,巩固中央集权,确保大唐江山永固的——万年基石!”
李世民频频点头。
尤其这最后一条,简直说到了他心坎里!
作为帝王,他太清楚军队忠诚的重要性了。
军队再精良,士气再充沛,不忠于他,不忠于他们大唐王朝,又有何用?
但如果按照恪儿所言,对军官进行长期的思想培育,自然极为忠诚。
一时间,李世民看向李恪的目光,充满赞赏。
“故,儿臣以为,筑此军校,非一时之需,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壮举。”
李恪深吸一口气:“它将成为我大唐永镇四夷的‘不破之雄城’!”
“更将成为拱卫社稷的‘不竭之将源’!”
“昔年,汉武帝得一代战神霍去病,方能封狼居胥,奠定汉家威仪。”
“然霍骠骑之才,乃天授,可遇而不可求。”
“而父皇若建成此军校,则等于亲手为我大唐,培养千百个霍去病!”
“无需再寄望于虚无缥缈的天命所归,我大唐自能源源不断地锻造出,忠勇善战的军中栋梁!”
“后世史书工笔,在记载父皇煌煌伟业之时,必将浓墨重彩地铭记:
贞观盛世,不仅文有科举取士,开寒门晋升之途;武更有军校育将,立强军固国之本!
此文武并举,开创万世太平基业之圣举,必将超越前古,令后世帝王景仰!”
“说得好!”
李世民猛地从龙椅上站起,忍不住大声喝彩。
李恪这观点,可谓将建立军校的意义,从单纯的军事改革,提升到了与“贞观之治”、“科举制度”并列的帝王功业高度。
这完美契合了李世民追求“千古一帝”、开创前所未有盛世格局的终极理想。
若此事能成。
必将成为李世民,名垂青史的重要一笔。
后世评价他李世民,将不仅仅是一个能打仗的皇帝,更是一位有着深远制度建设的明君!
可谓画龙点睛,真正挠到了李世民的痒处。
然而,李恪的话并未说完,他趁热打铁,抛出了一个更为精妙的建议:
“父皇,关于军校,儿臣其实还有一条未尽之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世民正处于兴奋之中,大手一挥:“恪儿速速说来,朕洗耳恭听!”
“儿臣建议,待军校建成之后,由父皇您,亲自担任军校之……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