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早前上海的高校忽的兴起了一阵“创业热”。
在校大学生们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美国的孩子们十八岁就被父母赶出家门,自食其力。
咱们也不能差劲啊。
学生们就折腾着自食其力。
“听说还有人在学校支摊卖油饼呢。”
沈穗愕然,八十年代就流行读者、意林文学啊。
不过想想也是。
八十年代国门开放,美国、日本、欧洲的先进扑面而来,冲击着所有人的认知。
这是中美差距最大的时代。
做梦都不觉得能追得上的那种。
对美国的灯塔崇拜达到极致。
美国故事在此时的国内大受欢迎。
后来还有中日小学生夏令营事件嘛。
都是时代特色了。
也不奇怪。
毕竟整个八零、九零就是这么一种古怪的氛围。
有人认识到落后,奋起追赶,希望以我辈的努力缩小国家差距,让子孙后代少吃些苦头。
有人看到这差距,心生绝望,或是竭力鼓吹仿佛自己就是美利坚国民了,又或是趁机移民。
这就是这个时代嘛。
沈穗能做的也不过是让自己、家人、朋友过得更好些,其他的她也没这个能耐。
“后来这摊儿还有没?”
“听小方说干了个把月吧,不过小方这孩子还是蛮有头脑的,只是就在学校里卖牛仔裤嘛,最近又开始卖羊绒衫了。”
沈穗略有些诧异,“学生一般买不起吧。”
羊绒衫一件就要上百块,在校的大学生有几个买得起的?
“她卖给老师们。”这才是杜小风想夸的。
老师们买得起啊,毕竟有工资。
沈穗:“……那她也挺会的。”
其实章小琳没出事前,沈穗也借着她的关系在学校里发展了大学老师这个客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