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电子干扰吊舱有可能一次开启就要工作数个小时的时间,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小数据体积,在设计这套记录设备的时候采用了最简洁的记录方式。
而代价就是文件打开之后的格式一塌糊涂。
好在大家都是专业人员,虽然有些头大,但还是很快从中看出了一些端倪。
“看,这个最开始记录到的p波段信号,明显是o52驱逐舰上面那部远程警戒雷达,这个稍弱一些的s波段,特征不是很明显,但信号源的方位跟前面那个p波完全一致,应该是法国引进的tsr-3oo4……”
谈到具体的雷达领域,郭林还是非常内行的。
“但后面这段,数据为什么几乎是空白的?只有一些明显是海面反射的杂波。”
另一边有人指着中间大概十分钟左右的时长疑惑道。
“这个……应该是飞机在低空飞行规避探测,这种情况下来自上方大角度的雷达信号因为机体本身的遮蔽,没办法被吊舱直接捕捉到。”
略加思索之后,常浩南很快想到了答案:
“我们的歼轰电7毕竟是在旧飞机基础上改出来的,机体跟吊舱之间的兼容度不是很好,如果要重新设计电子战平台的话,可以在垂尾或者机背增加一组接收天线来解决这个问题。”
“原来如此……”
刚刚提问的那个人也恍然大悟。
他是电科14所的工程师,对于飞机并没有太多研究。
“这种情况应该专门标注一下,等后面正式交付部队试用的时候让他们注意。”
“问题应该不大,低空飞行的时候本来也不是很怕头顶上的雷达,主要威胁还是来自地面。”
“……”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快便告一段落。
“这里,很强的一个x波段信号,是搜水2ooo。”
郭林又把数据文件向下翻了几页:
“而且从这个时候,吊舱开始释放覆盖式干扰,我推测这个时候,飞机应该是在运8j和驱护舰编队之间。”
“后面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变化……”
这个年代的鼠标大多数都没有滚轮,他只能拖动界面右侧的滚动条,让数据以一个合理的度翻页。
终于,到了所有人都最关心的地方。
“看,吊舱的工作模式从覆盖切换到欺骗,应该是跟小日子的f4ej接触了。”
“吊舱总共生成了14个假目标,其中7个为高拟真度假目标……”
常浩南用最快的度找到了最关键的几处信息。
“也就是说,在那两架f4飞行员的眼里,他们当时面对着咱们的8架战斗机,所以才掉头跑了?”
说这句话的人显然因为成功戏耍了对方而非常开心。
“不只是这样……后面还有一个更弱的x波段信号。”
继续往下看的常浩南推测道:
“我估计应该是他们的卫星通讯设备出来的,也就是说空自的那两架飞机后来还尝试呼叫增援,但由于我们的干扰,他们跟基地之间失去了联系。”
这下,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第284章区域防空,不能再拖了
数据分析结束之后,按照原本的计划,就是准备去参加会餐了。
然而谁也没想到,当天晚上,刚刚从岛城号上离船登岸的杨书玉便乘坐一架波音737赶到了东莱的海军航空兵基地。
与之随行的还有几名岛城舰上的军官。
紧接着,又有另外几架不同型号的直升机到来。
因为在演习过程中临机应变,成功吓退图谋不轨的空自f4ej而小规模庆祝一番属于天经地义,谁来了也不可能说出什么不对来。
所以杨书玉到达之后,也象征性地喝了半杯,以示对今天参战人员的鼓励和认可。
当然,上级领导连休息都不顾,从北海舰队的母港岛城专门赶过来,不可能是为了参与这么个连庆功宴都算不上的加餐,而是跟今天下午生的事情有关。
实际上就是来开一场总结会,各方说一说经验教训之类的。
于是晚饭结束之后,所有相关人员又重新坐回了刚刚那间会议室中。
杨书玉的开场非常直白:
“我下船之后马上赶过来,除了祝贺你们之外,更重要的是想趁着电子科技和航空工业两个系统的专家们还没离开的功夫,表达一下今天这场对抗演习中我自己的感受。”
一阵例行的掌声响起,但他马上抬起头向下压了压,示意无需搞这套场面上的东西,然后又继续讲道:
“先,感谢军工战线上的同志,是你们让我这个老海军切身感受了一下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样貌。过去,虽然脑子里也有个大致的概念,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是不如今天亲临现场来得直接。”
“这次我们参加对抗演习的水面舰艇,是全军最先进、最年轻的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护卫舰,舰龄加在一起还不到4年。”
“但就是这样两艘代表我们海军战斗力上限的军舰,今天下午的几个小时时间里,全程,只能袖手旁观,什么都干不了,什么忙都帮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