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丁高恒既然来了这里,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
“所以我们科工委和科技委也都出具了文件,证明常浩南同志虽然年轻,但已经在多个项目中为国家科研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完全有能力、也有资格担任一家中小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
他指了指放在对方办公桌上的另外两份文件:
“科技委方面,已经聘请了常浩南同志作为973计划重要科学前沿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我们科工委也马上就要聘请他作为精工计划的总顾问,这难道还不够格么?”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王宇忠也明白,今天自己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完全推掉了。
不说两部委的影响力,就是丁高恒本人,也还是有些面子在的。
更何况还有那封科学院的建议书。
署在最后的名字虽然只有寥寥几个,但念出来都能让整个华夏抖几抖。
杜义山、宋建、王选、路甬祥几位也就算了。
钱老爷子你们是怎么请出来的啊?
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院士总共35个,你们直接拉出来5个。
这是讲道理的架势么?
什么叫仗势压人啊?
总之就是惹不起。
但是话又说回来,现在这个多头管理的情况下,要想成立一家新的国有企业是何等困难……
被夹在中间的王宇忠只觉得头都大了。
“老丁啊,你也不要继续难为我了,我看不如这样。”
低头沉思了半晌之后,他总算想到了一个算是两全其美的方案,
“新成立一家国有企业呢,眼下确实没有可操作性,现在管国企组织和干部队伍的企业工委,自己都是个刚成立一个多月的新机构,所有精力基本都放在航空产业改革上面,就算我帮你这个忙,全套流程走下来,恐怕也得个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这还是最乐观的情况,要是中间再受到一些暗中阻挠,或者遇到什么意外情况,那就没数了。”
听到这里,丁高恒明显还想再说点什么,但是被王宇忠抬手阻止。
后者停顿片刻,又继续道:
“所以我的想法是,从目前正在准备改制的地方性国企里面找一个经营范围差不多的出来,彻底完成清算之后由科学院接手,先作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运营一段时间,如果确实对国民经济作用巨大,等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理顺下来之后,再升格成直管央企也不迟,而且,这样一来,你们那个23岁负责人的任命也无需通过企业工委批准,只需要进行报备即可。”
“如果用这种模式的话,大概到今年年末,最晚明年初,就能把新企业给彻底定下来,至于中间这段时间么……”
王宇忠犹豫了一下,
“我们经贸委有一个技术进步与装备司,负责指导和推动技术创新机制的建设和产学研联合,虽然因为你们科工委和他们科技委的存在,导致这个司过去几乎没什么实际业务,但权限还是有的,可以以产学研联合开的名义,拨款2oo……呃,3oo万元,给你们用于软件的先期开。”
“我看科学院报告里的意思,成立公司主要是为了应对后续的产品维护和升级,那就是说开工作应该能以课题组或者项目组的模式进行下去,等到开结束,那边的公司应该也已经转到科学院下属了,正好可以无缝对接,如何?”
见到对方提出了这么一个方案,丁高恒知道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
谈判嘛,无非是妥协的艺术,人家既然已经退了一大步,他也不可能寸步不让。
“那王主任说的这笔拨款,不知道什么时候……”
丁高恒拎着公文包站起身准备告辞,旋即又回过头来询问道。
这个时候,王宇忠也意识到自己刚刚松口松的有点太快,其实可以再拉扯几个来回。
但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脸他还是得要的,只好硬着头皮给出保证:
“我给你走加急审批,第一笔钱争取一个月内到账!”
争取到一个三百万项目的丁高恒终于把笑容挂在了脸上:
“那就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王宇忠露出了一个和哭差不多的笑容,目送着对方的背影离开。
随后长舒一口气,整个人倒在座椅靠背上:
“这主任太tm难当了……”
注:三次元中双院院士总共34个,但为了避免和谐,重要角色杜义山只能使用原创人物,也被安排进去了,所以是35个
第329章我身为973计划专家组成员,提一些建议很合理吧?
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对于常浩南来说属于一段难得的轻松日子。
除了正式获得973项目专家组成员和精工计划总顾问这两个带编制且有待遇的帽子以外,唯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那本他和刘洪波合作编著的教材已经完成校对,交付出版社印刷了。
不过这倒也不需要常浩南做什么,因此他这段时间除了每天安抚因为临近高考而焦虑不安的妹妹常佳瑶之外,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撰写有关下半年项目的建议报告——
没错,9o年代这会,高考是在7月初进行的,一直到2oo3年才改到后来人们熟悉的6月初。
至于下半年建议报告中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与十号工程和十一号工程同步,正式开始对涡扇1o“太行”动机开展总体设计。
尽管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动机的立项几乎和涡喷14差不多,但后者还可以依托一些参考而磕磕绊绊地推进下去,前者就完全属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