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设计的torchmu1tiphysics软件之所以从最开始就强调优先保证力热耦合模块的进度,就是为了后面往材料加工,尤其是金属材料热加工领域拓展业务。
而这恰好也是高性能航空动机热端部件的研过程中必不可缺的技术。
华夏在材料领域的落后,往往不是造不出原材本身,而是拿着一样的原材料,造出来的产品达不到要求。
相比于作为冷端部件的压气机,热端部件,尤其是涡轮的研究重点基本上集中在“如何承受尽可能高的温度”这方面。
一般来说,提高涡轮前温度可以直接提高燃气流,而且不会直接影响到油耗,是最简单粗暴,但也最直观有效的增推手段——前提是总体设计水平能够相应达标,否则单有很高的涡轮前温度并不意味着高性能,这方面典型的反面教材是后来日本的xf6-1,单看16ooc的涡前温度已经跟第四代涡扇动机平起平坐,但实际水平大概跟一台缩小版的rd33差不多……
第三代(国外标准第四代)涡扇动机的涡轮前温度最低也不可能低于12ooc,而如果想要实现常浩南在心里给涡扇1o设定的指标,那么这一数字大概要提高到14ooc以上。
显然,并没有什么材料能依靠本身的性质在如此高的温度下长期稳定工作,因此这就需要一些其它方面的奇技淫巧来帮忙了。
而torchmu1tiphysics完全有潜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不过这已经不是今天的重点了。
因此,关于热端部件的研问题,常浩南只是在最后的展望部分简单谈了一下。
即便他再怎么牛逼,也不可能在半个下午的时间里介绍完有关第三代涡扇动机的所有关键技术。
实际上,就连这个全新的压气机设计方法,都只来得及抛出概念,再进行简单说明而已。
不过已经足够了。
看着会场内近两百号人的眼神,常浩南知道,自己的这一次动员,相当成功。
没错,他虽然表面上一直在讲技术,但又不只是在讲技术。
更多的是在讲信心。
尽管涡喷14已经完成设计生产双定型,乃至于订单已经爆到41o厂想要分给黔省的46o厂一部分来缓解压力,但是至少在今天之前,大家对于“能不能紧接着搞出涡扇1o”这件事情,心里都是没什么底的。
对于美苏(俄)这类航空动力强国来说,这种事情基本不会是什么问题。
既然上一代型号已经完成,那继续研下一代基本上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在华夏,由于过去长期以来航空动力不能独立立项的缘故,各个型号的航空动机之间往往没什么技术上的顺承关系,每个新型号几乎都是从头来过。
涡喷14和涡扇1o之间原本也是这样。
被常浩南深度改进之后的前者当然已经应用了不少新技术,但知道这个细节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
多数人存在顾虑也实属正常。
但做项目,尤其是这种要集中力量的项目,最忌讳的就是人心不齐,瞻前顾后。
所以常浩南今天的这个报告就是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涡扇1o,肯定能搞出来!
因此,在技术方面的内容讲完之后,他便话锋一转:
“从刚刚那个算例,各位同志应该也能看出来,就算应用了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工具,第三代涡扇动机的研仍然是一项任务量很大的工作,很难仅仅依靠一两个单位的力量来完成。”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认为应该采用多机构联合研的方式进行。”
常浩南的话音落下,会场内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虽然他说的是“我认为”,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能在这种场合如此明白地给出表态,绝对不是一两个人的意见。
最低也得是国防科工委层面点了头,乃至于已经获得了更高层级的许可。
但问题在于,怎么联合?
第396章我,总设计师!(双倍冲刺了兄弟们,求一波月票~)
常浩南没有急着继续言,而是给了现场的其他人一些时间。
市场经济年代了,再靠过去那套单单谈情怀讲奉献的理论肯定是不合适的。
至少不是最合适的。
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团体而言都适用。
涡扇1o这个项目,毫无疑问是要由6o6所和41o厂牵头的,更具体的说,是要由常浩南本人来牵头的。
对于两个主要研单位而言这当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对于被动员参与的其它厂所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仅仅依靠科工委一道行政命令就让人家把主力人员都拿出来帮你做事,那难免会存在出工不出力的情况。
本来嘛,现如今大家都已经完成了企业还改制,虽然同样隶属于航空工业总公司,但要说起来那都是自负盈亏。
搞“联合研”,你们是爽了,别人岂不是要亏到爆炸?
刚才常浩南一定要先拿出足以开宗立派的新理论给大家建立信心,也是出自同样的考虑。
一直到大概半分钟之后,台下的嘈杂声逐渐减弱下去,他才再一次开口:
“在座各位如果有来自镐京43o厂的,应该已经知道此前已经停滞许久的斯贝mk2o2国产化,也就是涡扇9项目在今年年初重启了,在这里我可以透露的是,由于研涡扇1o这一过程涉及到的新技术太多,我们会将其中一部分合适的技术放在涡扇9上面进行验证和应用。”
“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涡扇1o本身的风险,加快项目推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兄弟单位加快研度,并提高最终产品的性能。”
显然,这是在用比较婉转的方式,回答刚刚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到底要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