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浩南同志上个月办了件大事,准备把涡扇1o从先期研究转入正式开,希望能装备到定型服役状态下的歼1o和歼11上面,看现在这架势,计划应该是已经获得了通过,全国范围内搞航的技术人员这些天都在往咱们盛京集中。”
“浩南同志……我记着之前陆颂善好像跟我提过一嘴……”
听到这个名字的罗时大轻轻敲了敲太阳穴:
“是叫常浩南?”
旁边的何明点点头,同时上前两步走到窗户旁边向外看去:
“对,陆老前辈那边的话,今年年初跟欧洲航空局在镐京签了个对我们很有利的协定,浩南同志就在里面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还有八三工程,能在今年年初就设计定型,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那确实是蛮厉害的……”
然而略加思索之后,罗时大更有点迷糊了:
“听你的意思,他应该是个搞飞机设计的,怎么现在又突然去牵头研究航空动机了?”
何明和刘高卓对视了一眼,然后才回答道:
“浩南同志可不只是搞飞机设计的,就我知道的事情来说,他就参与或者主持过歼8c、涡喷14和电子14所那边一种全新电子战系统的研,现在我们十一号工程就准备把原装的1oo5s电子战吊舱换成这个国产的新型号。”
“哦——”
罗时大听到这个回答之后先是震惊,然后逐渐转为恍然大悟:
“我之前听苏霍伊那边的索特尼科夫说,想要我们提供技术共享的,好像就是这个东西?”
说起这件事,刘高卓顿时出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没错,就是这个东西,索特尼科夫主张根据当时咱们双方签署的协定,双方应该在十一号工程过程中共享有关的技术成果,但我们表示这个吊舱属于华夏空军的通用装备,本来是给歼轰7飞机研的,对于歼11来说,只是作为武器系统而非机载设备的一部分,肯定是不在技术分享范围内。”
“后来我们还展示了其它型号飞机挂着那个吊舱的照片,他也就没的说了。”
能在引进别人飞机的过程中实现反向越,自然是相当提气的事情,因此整个楼梯口一时间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平静下来之后,刘高卓才继续补充道:
“其实根据电子14所,以及常浩南同志本人的意见,这个技术也不是不能分享,但肯定不能让他们这样随便白拿走,总要用一些对等的东西来跟咱们交换,最后我们内部再给电子集团结一笔技术转让金就行,现在就看俄方那边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怎么样了。”
华夏这边的几大军工集团毕竟还是统一在zy的领导下,因此在操作这种“技术换技术”方案的过程中要自由很多。
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经过航空工业总公司的手,用电子研究院所开的技术换到核工业总公司那边急需的技术。
反正也不白拿,最后再内部结转一下就行。
“那可得拿出点有分量的东西才行。”
这才得知整件事情全貌的罗时大也乐的合不拢嘴:
“老毛子反过来从咱们这引进技术,这可是四十多年都没听说过的事情呦……”
“何止四十年,自从184o年以来,西方达国家引进咱们华夏技术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结果今年这七个月的功夫,就已经生两次了。”
何明说完之后在心里又补充了一句:“而且还都跟常浩南有关系。”
这时,旁边的刘高卓又狠狠吸了最后一口烟,然后把手里的烟头按灭,拍了拍手上的灰尘:
“走吧,蓉城那边十号工程都已经飞了,咱们总装车间也得加快进度……”
第411章也算是衣锦还乡吧(继续日万)
常浩南是在歼1o顺利完成飞第二天,跟一众受邀参观的嘉宾一起返回京城的。
本来蓉飞这边也想多留他几天,但是这功夫时间已经进入到8月,随着夏季大规模水灾造成的影响逐渐消退,以及全国各地的航空动机研人员逐渐汇聚到盛京,常浩南手里的两个主要项目也都急等着继续推进,确实不好在蓉城继续多待了。
而且还有一件事情。
常佳瑶的高考成绩出了。
考虑到他的下一站大概率又要是距离家乡柳城不远的盛京,所以不管怎么说,都应该趁这个机会顺便回家一趟。
离开西郊机场之后,常浩南在停车区稍微等了一会,很快便见到了来接自己的车——
一辆丰田皇冠。
不是全新的,但也差不太多。
这是在火炬公司正式成立之后,科技委那边给他配的。
只不过在这辆车还在批手续的时候,他就又跑到蓉城去参加飞仪式了,所以今天才第一次用上。
眼下的《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只是对各级干部配车的排量和价格进行了初步规定,并且具体执行情况也是不甚乐观,因此公务用车的品牌和型号还处在百花齐放的状态之中。
就比如这个皇冠,虽然是挂着丰田标,但是在9o年代末这会,还能勉强迈入豪车的行列里,内部设施也是相当高级。
甚至有不少配置在二十多年后的丰田上反而看不见了。
当然,车好车坏对于常浩南来说倒是无所谓,9o年代末的哪怕是百万豪车,要是单论体验也大概率比不上2o23年一辆十几二十万的普通代步车。
主要是他在有了这辆车(以及司机)之后,日常工作和出行确实会方便不少。
其实大概从年初四月份,从镐京回来那次开始,丁高恒就已经口头要求他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要乘坐公交地铁这类公共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