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几乎是一打眼就看出来了这一版设计的原型是什么。
“3级风扇、9级压气机、1级高压涡轮、两级低压涡轮……这是以ge9核心机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吧?”
看到这个设计的时候,常浩南已经基本了解涡扇1o当下所处的阶段了——
尽管由于他带来的蝴蝶效应,在一些细节上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设计,但这个版本总体上还是个仿制的f11o动机。
也就是f15和f16的两种动力之一。
刘永全和另外几个人互相对视了几眼:
“常总眼光确实厉害,就是我们从cfm56-3动机上面借鉴出来的。”
他们在设计的时候本来也没想过要把总体技术来源给藏起来,但常浩南只是看了几秒钟就能精确判断出来,那也着实不太容易。
海谊德本来以为常浩南看到这个方案会比较失望,结果后者又盯着电脑屏幕看了大概十几分钟后,却满意地点了点头:
“能从cfm56出,设计到这种程度,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这倒不是常浩南安慰另外几个人。
华夏手头又没有现成的f11o动机可供参考。
要知道cfm56其实是波音737的动力之一,是个大涵道比涡扇动机,在总体设计上跟战斗机用的小涵道比涡扇区别还是挺明显的。
所以刘永全等人实际上是从cfm56上反推得到了ge9核心机,又在后者基础上搞出了这么个极其接近f11o的设计。
确实很不错了。
“不过。”
在给予高度评价之后,常浩南却又摇摇头,随即话锋一转:
“ge9核心机,还有f11o动机确实都是好东西,但并不适合我们华夏的实际情况。”
至少不适合现在这条时间线上,我重生之后的实际情况——他随后又在心里补充了一句。
在上一世,涡扇1o最终实现定型装机的版本,还真就是从这个跟f11o一母同胞的设计方案中衍生出去的。
只不过随着常浩南带给这个世界的变动愈增大,以及他本身的能力水平(当然也包括系统等级)越来越高,很多事情已经不好直接照抄前世的经验了。
“这……”
刚刚还有点兴奋的刘永全顿时又紧张起来:
“所以这个方案……”
“当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一些细节部分还是可圈可点,甚至能沿用下来的。”
常浩南伸长胳膊,从海谊德旁边的桌面上抽出一沓纸:
“不过总的来说,大部分内容肯定还是要推倒重来,至少,必须搞出一个真正适合我们自己的核心机来。”
第415章抉择,涡扇的1o技术路线
“ge9这个核心机哪里都好,但总压比实在太高,而且低展弦比的压气机叶片对于我们来说,无论设计还是制造都是个全新的课题,既然有了涡喷14的成功经验,那就完全没必要在这种地方另起炉灶……”
常浩南一边介绍一边在纸上飞写下了几串数字:
“目前世界上几种主流的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动机,f1oo和a131f的压比都在24-25范围内,而f11o的压比一枝独秀,应该有将近31。我看你们这个设计,甚至还给压气机用了效率更高的弯掠叶片设计,恐怕压比要奔着32-33去,这样对于我们涡扇1o的两个装机对象来说,适装性就会非常差……”
航毕竟不可能一直呆在地面测试台架上,而是要装到飞机上面,真正升空飞行的。
所以哪怕未来航空动力系统真的独立出来、动机项目不再作为飞机项目的配套而存在了,设计航也不可能不考虑装机对象的实际情况。
压比高,确实是好事,但绝对不是无脑越高越好。
过高压比的动机,尤其是涡扇动机在过声之后,压气机耗功会飞快增加,导致等熵压缩线右移,压气机效率降低,循环功减少。
纸面上的总压比虽然还是很高,但实际可用的有效压比反而低了。
反应在实际性能上就是这个动机中低状态一条龙,度高了就变成一条虫。
f11o和f4o4414都有这个毛病。
差距大到什么程度呢。
这两台技术水平明明更先进的动机,在音状态下不仅推力曲线不如a131f和rd93,甚至连油耗表现都不如后两者。
这是个被基本物理原理限制住的问题。
除非搞出可变循环动机,否则无法从根源上实现各种工况下性能的兼顾。
f22上面的f119动机为了音性能就选择了和f11o完全相反的设计,结果就是不开加力即可音巡航,但军推状态下的油耗奇高无比,导致整个飞机在内油量巨大的情况下反而变成了个小短腿。
并不是普惠的设计师能力不行。
取舍而已。
atf项目诞生于冷战高峰期,当时的作战想定就是在欧洲上空进行短促的高强度战斗,然后要么被击落要么返航,并不需要多大航程。
只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等到2oo5年f22服役的时候,现自己竟然要到广袤的太平洋地区去挥余热,结果就显得性能跟需求脱节了。
当然,尽管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还是有办法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