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一名工程师的专门要求,驾驶舱的门在不额外受力的情况下会自动关紧,而且一旦从里面被锁上,就没有办法从外面被打开。”
高全耸了耸肩解释道:
“他说这样更有利于保障飞行安全,虽然我不太理解,但他在整架飞机的设计中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也就遵从了这个建议。”
提出这项要求的工程师自然就是常浩南,至于原因……自不必说。
几年之后,全世界的客机都会被强制要求改装这种结构的客舱门,到时候自会有人感谢他的。
作为一份非技术出身的商务人员,琼吉特其实看不太懂飞机驾驶舱里面的那些操纵杆、仪表盘和显示器,但至少单论观感的话,跟其它支线客机相比差距不大。
毕竟这年头的全液晶驾驶舱还没有奢侈到可以装在这种支线小飞机上面,所以除了三块多功能显示器以外,大多数空间还是被各路表盘占据着。
随着一阵涡轮咆哮的声音,以及整个飞机都能感受到,但不算严重的抖动,飞行员通过apu提供的气源先后启动了两台动机。
“在没有地面额外供能的情况下,新舟6o可以自行冷启动,不过因为气源量不足,每次只能启动一台动机。”
又是一笔能给航司省下的钱。
“走吧,我们回客舱,很快就要开始滑行了。”
高全说完,示意空乘把驾驶舱门关上,带着琼吉特回到了刚刚的位置上。
窗外,螺旋桨转的逐渐加快。
琼吉特习惯性闭上眼睛,准备忍受着紧随其后的剧烈抖动和噪音。
这是涡桨动机难以克服的先天问题,尤其他还选择了一个距离窗户最近的位置。
几分钟后,飞机沿着滑行道缓缓开始滑行。
琼吉特有些意外地睁开眼睛,一脸震惊地看向窗外正在高转动的螺旋桨。
这架飞机的噪音和震动控制,虽然跟涡扇客机肯定是没法比,但是在螺旋桨飞机里面,简直令人出乎预料地完美!
第437章华夏民用航空工业的里程碑!
几分钟内,飞机从滑行道一路顺畅地进入跑道,然后逐渐加、抬头、起飞……
除了爬升过程中稍微有些令人不适之外,一直到进入平飞,琼吉特都没有感受到记忆中那种令人耳膜快要炸裂的尖锐噪声。
低沉的轰鸣声当然不可避免,但是就直观体验而言却好了不止半点。
“是客舱隔音做得好?”
自然而然地,他第一个想法是探过身去,摸了一下旁边的客舱内壁。
那自然是不可能摸出个一二来的。
就算飞机机体上用了什么黑科技,也必定是放在外部硬壳或者中间的夹层,内部的衬套,包括内层的舷窗玻璃很多情况下甚至会被划分到“装饰材料”那个品类里面。
“琼吉特先生,我们的飞机乘坐体验还不错吧?”
高全看到琼吉特一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的新奇反应,便知道后者是被客舱内的噪音水平给震惊到了。
实际上,就算是他,在新舟6o的o3号全状态原型机第一次试飞时,也一度以为是不是自己的听力出了什么问题……
运7这个飞机本来就是镐京这边生产的,他还没转到行政岗位上的时候,就负责过这个型号的一些技术工作,而且平时出差也没少坐过去的老运7,自然清楚一架正常的涡桨客机在飞行,尤其是起飞和爬升动机全力输出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
然而当时他甚至就站在机翼外侧不远的地方,都没有感受到那种令人极度不适的轰鸣声。
“啊……这……确实不错。”
琼吉特也察觉到自己刚刚的表现实在有点丢人,赶紧恢复到一开始的状态,但过了几秒之后,还是忍不住内心的好奇,开口问道:
“你们是在飞机的机身上用了什么特殊的隔音材料么?”
总算等到这个问题的高全当然明白对方在担心什么。
作为航空公司一方的代表,他虽然惊讶于这架飞机的安静,但如果非要跟成本之间二选一的话,那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一切成本最终都会转移到旅客身上。
而会乘坐他们这种支线航空的,都属于价格敏感型客户,决然不可能为了一个半小时的旅途舒适性而接受票价增长。
因此他第一句话就打消了琼吉特的顾虑。
“在机身结构和材料方面,我们和全世界绝大多数客机一样,使用普通的附加蜂窝夹层结构隔音材料,并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和维护难度。”
后者果然松了口气。
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舒适度当然是百分之百的好事。
紧接着,高全才继续解释道:
“市面上其它几种典型的涡桨客机,平飞时舱内的峰值噪声,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位置的噪声大概在8o分贝上下,起飞时则可能达到85分贝以上,单论这个数据实际上并不比使用涡扇动机的客机更大,但涡桨动机的噪音频率更宽,容易导致人体严重不适的是其中的中低频部分,而一般的隔音材料反而只能过滤高频噪声,所以旅客的乘坐体验感很差。”
“而我们这架飞机采用了仿生学的螺旋桨设计,再结合一些其他的控制手段,能够把噪音峰值降低2-3个分贝,并且重点降低中低频,至于效果么,我想琼吉特先生您已经体验到了。”
“生物什么?”
仿生学这样一个词对于只是被临时拉过来的泰语翻译而言实在是过于离谱了,不得已只好翻译成英语,而瑞吉特显然对于这样一个非常用名词并不熟悉,只是听懂了最前面的bio-词根。
“哦,就是在螺旋桨靠外侧的前缘设计了一层和猫头鹰羽毛类似的梳齿结构,可以明显削弱2khz以下的风扇的宽频噪声,您如果感兴趣的话,等会下了飞机可以仔细看一看我们的螺旋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