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研和制造轴承的厂家来说简直是神中神。
这意味着只要他们拿到一个轴承的准确参数和运行工况,就可以预测出是否符合目标使用场景的需求,产品研周期将会大大缩短。
连带着对于更上游的冶金和精密仪器领域也有推动作用。
更进一步地,如果能结合一些寻优算法,甚至可以把这个流程反过来——
在获得了甲方提供的使用场景需求之后,直接通过计算得到合理的参数,或者至少是合理的参数范围。
直接改变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只不过要做到后面这条,还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以及算法优化。
这就不是在实验室里能够完成的了。
他们一百个小时只能拿到16组实验数据,不如大型轴承厂家一根毛。
短暂的庆祝结束之后,王钦黎先回到了正题:
“常总,那接下来,就是要根据航空工业43o厂那边提供的技术数据,把全新轴承的参数确定下来?”
按照常浩南的计划,第一个使用新轴承的型号应该是涡扇9。
这也是早就确定下来的。
大推力涡扇动机不仅面临设计方面的难题,还要使用很多新工艺和新材料。
如果等到设计工作结束才开始进行测试,不仅会拖延进度,而且把太多新东西集中堆在一起试用也会累积风险。
常浩南确实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让新技术变得可靠,但他又不可能,也不擅长亲自去打螺丝,所以把纸面内容变成实际产品的过程,仍然会产生不可控因素。
还是要先找个相对成熟的型号来吃螃蟹。
不过,到现在这步,距离常浩南“把轴承寿命提高1o倍以上”的目标还有差距。
虽然其他人已经对于现在测试结果非常满意,但他当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轴承参数只是一个方面,这件事情,可以由你们来办。”
常浩南说着看了看旁边检测工位上一字排开的十几枚测试轴承:
“我要把精力,放到材料研上面去。”
一群人听后面面相觑。
“您还懂这个?”
一个有点高情商问题被张靖脱口而出。
常浩南背过双手,轻轻摇了摇头:
“称不上懂,有些兴趣罢了。”
第441章突破高端的阻力
虽然是说要把精力放在材料上面,但常浩南显然不可能再去对接一遍全国的材料研人员。
高轴承这个研究方向属于冷门中的冷门,全国总共也没多少课题组在搞,处在前沿的更是就那么寥寥几个,而且恰好都集中在几所科工委系统的高校下面,凑起来开个会很容易。
但材料,哪怕是相对不那么热门的金属材料都绝对属于显学(容易水文章),研究人员的数量浩如烟海,甚至一些原本不是材料学领域的学者也会为了多几篇论文而凑热闹,要是分批给他们开会,常浩南接下来几年时间估计就不用干别的事情了。
哪怕去抓冶金的工业端,国内的钢厂数量……
你根本不知道哪个钢厂在哪个细分领域鼓捣出来过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
总不能在1997年搞工业大摸底吧。
在信息化时代之前搞这种狠活,调用的人力物力,以及中间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弯弯绕绕足够让全行业乱套乃至停摆。
而这种时候,就要学会抓关键矛盾了。
在整个轴承产业链上,国内最集中的部分实际上是轴承本身的生产厂家。
能够制造出相对比较高端轴承产品的只有哈、洛、瓦三家。
也就是冰城轴承集团、洛邑轴承集团和复州轴承集团。
他们都是业内的老牌企业,跟上游的机床、冶金、精密仪器行业,以及下游的诸多制造业,尤其是民用制造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很重要。
正如前面所说,要想进一步完善他的理论,并且让终端用户也从中受益,需要大量来自工业界的数据积累。
但这种事情说说容易,办起来却有个大问题。
眼下,华夏的高端轴承国产化率恨不得直接就是o,如何让用户信任并开始使用国产轴承?
科工委系统确实可以提供一些助力,但航火箭这些东西的型号和产能终究有限,面向的使用工况也过于单调。
比如涡扇动机的核心轴承实际上也就是5-6组,而且同类型航之间高度相似,提供不了太多数据。
相比于花样繁多且市场庞大的民用领域,军工在这方面属于先天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