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363节(第1页)

第363节(第1页)

另一方面,以一个重生者马后炮的眼光来看,未来这种百吨多点体量的“跨界战术运输机”,实际上对于不同的用户可以有不同的定位。

对于体量庞大的国家来说,可以作为档次较低的战术飞机,而对于一些体量较小的二线国家,则可以作为主力,与档次更低的双轻型运输机进行搭配。

欧洲人目前正在扯皮的a4oom,未来就是这样的定位。

不过话又说回来,同样以一个重生者马后炮的眼光来看,受制于二毛那边左右横跳的政策背景,马达西奇还有安东诺夫都不是什么良好的合作伙伴。

尤其对于大型飞机这种研周期势必要以年为计数的长周期项目来说,中间非技术层面的不稳定因素实在太多了。

花出去的钱还是小事,要是因此而耽误了项目研进度,那问题可就大了。

就在常浩南纠结着的同时,会场内正在交锋的双方也陷入了对峙之中。

总体来说,反对,或者至少不支持开展这次合作的一方略微占据上风,但也无法彻底压倒对面。

他们的顾虑主要还是投资太大而且周期太长,并且刚刚改完的运8也不是不能用,眼下新时期的军事装备体系建设如火如荼,三个军种一个独立兵种的下一代主战装备都还没着落,肯定还是先可着作战装备优先搞。

而支持者的理由也很充分,虽然我国航空工业最近得到了迅展,但是在百吨以上的领域还完全是空白,眼下各个厂所的研力量都已经处在负荷的工作状态下,短时间内不可能有人手拿出来攻关这种项目。

运输机确实不算主战装备,但考虑到解放军有着非常明确的跨海作战目标,庞大的国土和复杂的交通情况也决定了公路和铁路无法充分应对所有情况,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机会摆在面前,没道理放手。

不过,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支持者这边的声音终究还是要小一些。

因此,力主同意的周蓉又一次把视线投向了常浩南。

反对一方也有些紧张地看着一直没有出声的他。

沉默不语许久之后,常浩南也终于趁着一个空当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对于安7o这个项目,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慎重一些……”

然后,整个会场都安静了。

倒不是说他真能一锤定音,而是几乎没有人想到他竟然会站在反对的一边。

毕竟从过去的经验看,常浩南的表现一直属于极其激进的技术派,尤其今年以来,他对于民用航空产业的布局似乎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

而且哪怕只是从利益角度考虑,航空工业系统出身的常浩南也没道理放弃这样一个大活。

一时间,所有人竟然都不知道现在该说点什么。

不过,常浩南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瞬间,便继续解释道:

“我军确实有大量的战术空运需求,从技术和装备体系角度出,一种比运8更先进的战术运输机显然是有价值的。”

“我对安7o的顾虑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联盟解体之后,基辅方面并没有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西方势力的渗透非常严重,我很难相信双方之间能维持长达几年的深入技术合作。”

这个判断放在9o年代末,确实有点早。

“这,最近几年没感觉啊……”

旁边果然有人嘀咕道。

常浩南心说再等个一两年你就有感觉了,不过这种拿未来做参考的理由显然没办法说出来,所以他也就直接跳到了刚刚说的第二点上:

“还有就是,我们近期的战略运输机主力是加长、加重之后的伊尔76mf,未来则可能是我们自己研的2oo吨级别运输机,而安7o的起飞重量也有14o吨,无论是对于我军,还是对于未来的潜在国外客户来说都有点太大了,一种起飞重量11o吨、最大载重在3o吨左右的型号会更加符合定位。”

“但就算是这样,我们短时间内恐怕也没有多余的力量用来攻关新型号,而且浩南同志你毕竟分身乏术,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吧?”

周蓉还是想要挣扎一下。

“周司长不要着急,我也没说什么都不做”

常浩南当然也不是要完全站在另外一边的立场上:

“对于二毛,我们还是应该以获取联盟解体时留下来的遗产为主,这样周期更短,也不用担心合作进行到一半对方突然变卦或者出现什么其他问题。”

“苏联遗产……”

坐在对面的另外一个人一愣:

“安7o虽然从八十年代就开始研,但主要还是在联盟解体之后才完成的,其实算不上什么遗产吧……”

“我说的不是安7o,”

常浩南摆摆手,同时来了个战术后仰:

“老大哥留下来最宝贵的遗产,其实是那些散落在各国的技术人员,我们完全可以想办法把这些人给挖过来!”

第464章友谊计划!

“你是说,咱们直接跟那个在基辅的商人合作,通过公开合法的方式,雇佣那边正为生计愁的研究人员?”

之前一直沉默着的怀国莫眼神一亮,显然来了兴趣:

“这个思路,过去倒是没有试过……”

他说的没有试过,指的当然是没试过常浩南提出的方式,而不是没试过从那边挖人。

实际上,在1991年联盟刚解体的时候,就有人意识到了那些苏联专家的宝贵价值,并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人才引进计划。

只不过,一来那个时候大家干这种事情完全没有经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能采用广撒网的办法碰运气,二来9o年代初那功夫华夏自己这边的情况也没什么吸引力,生活条件差还是其次,主要是国内根本没有那么多项目和企业能把这批人给接下来,所以虽然努力对了方向,但最后真正落实的情况却比较一般。

到97年这会,实际上已经有点错过最佳的时间窗口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