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部长,关于在华夏这边建厂的事情……要不要考虑先搁置起来?”
“没有必要。”
小田当即否决了这个提议:
“一来,也不能把稻垣那边的人逼上绝路,他要是真豁出命来跟整个集团同归于尽,那也不好解决,二来么,以后万一事,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把轴承质量降低的问题推到华夏人头上去。”
小田和稻垣的内斗有点像冷战,双方手里都掌握着足够让nsk爆大雷的内幕消息,但就像核武器一样,除非走到最后一步,否则谁也不愿意用。
能活着,谁愿意死呢?
“那华夏工厂生产出来的轴承……”
“做一些在合同上面体现不出来的区别,按照低端产品打折出售……”
“好,那我马上就去办……”
……
此时的常浩南还不知道,自己的一番骚操作已经开始改变世界,至少是东亚制造业的格局。
他等了很久的新设备,终于到了。
尽管京航建立的那个新机构名字叫做“压气机研究中心”,但那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实际上按照唐林天的野心,这里应该成为为航空动机的全领域研究机构。
所以在当初制订规划的时候,他就不仅仅把目光局限在了试验型压气机上面。
有关燃烧室和涡轮的实验设备也没少采购。
其中就包括常浩南眼下急需的一台非接触测温台。
当然不只是一部温度计那么简单,还包括一部用于燃烧加热的火焰筒,以及一个可以输送足量气流的压气机,这样就可以模拟动机运行过程中燃烧室或者涡轮的工作情况。
刘永全站在距离常浩南不远的地方,低头看着面前的操作说明,不时报出一条条指令,而后者则正在爬上爬下地调试着设备。
本来以常浩南现如今的地位来说,这种事情完全可以由专门的设备操作员完成,但这个航测温台是他根据后世见过的同类设备找41o厂定制的,第一次调试实在不放心由别人来干。
“常总,你准备在咱们的新动机上换用冲击冷却方式?”
趁着设备电脑启动自检的功夫,刘永全抬起头,向常浩南问道。
他虽然主要负责压气机部分的设计,但因为成天跟着常浩南,所以不免也会接触到其它几个方面的工作。
看着旁边桌上的测试数据,刘永全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办法能把综合冷却效率提高到o。7往上。
要知道哪怕在cfm56或者a131f的涡轮叶片上,这个数字也就是o。4-o。5左右的水平而已。
诚然更高的冷却效率可以降低对于涡轮材料的要求,或者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提高寿命,但冲击冷却本身对于需要气流稳定的喷气式动机来说却并不友好,而且大面积冲击冷却需要射流缝,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流量损失
“当然不是……”
常浩南摇了摇头,同时开始设置电脑上的初始测试参数:
“我有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方法!”
第469章你没错,麻省理工搞错了
“更有想象力?”
手里拿着操作文档的刘永全一愣。
“啊,我之前看过一篇mit的论文,现在将冷却孔的排布调整成为多层阵列之后,虽然每排射流的有效度在气膜孔后迅衰减,但是由于前排冷却气与主流的掺混,后排的气膜孔环境温度降低,从而使有效度沿流向逐步提高,能够达到较好的壁面冷却效果。”
常浩南停下手上的动作,回过头看向刘永全:
“你应该也看过吧?”
在这一瞬间,后者顿觉得后颈凉,有一种回到了十年前自己刚刚读研,被叫过去开组会时候的感觉。
ptsd都要犯了。
明明常浩南的年纪比他小了不少,但这个语气,这个眼神,这个问题……
简直跟一个看不成器新研究生的导师一模一样。
“我……我看过。”
刘永全擦了擦铮亮脑袋上根本不存在的虚汗,大脑里飞思索着自己之前是不是漏看了什么要点。
但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没想起来,只好提心吊胆地继续道:
“但是我记得,那篇文章的数据其实很有问题,虽然作者用巧妙的作图和处理手段掩盖了一些,但很明显能看出问题来,他那个研究里面用的是一个尺寸很小的缩比版涡轮叶片,没有考虑到放大效应存在,但实际从数据趋势上就很明显能看出来,如果叶片放大到一个正常的飞机用涡扇动机水平,那么叶片尾端的冷却效果应该就不那么乐观了,再者说……再者说如果这个研究真的很有意义,恐怕也……也……。”
“嗯……”
常浩南其实完全听到了刘永全的想法,但因为还在一心二用地调试设备,所以脑子里暂时组织不出一段完整的语言来,恰好他后面要说的东西又比较复杂,于是只好先嗯一声以示自己听到了。
然而这个反应却让刘永全冷汗直冒,回到读研时候的既视感更强了。
“嗯?”
常浩南这时候终于做完了手头的活,在实验服上随手擦了擦手心上的汗,然后回过头,就看到了一脸挨训学生模样的刘永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