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涡扇1o么?”
“对啊。”
刘振响点头。
“不是第三代动机么?”
“对啊。”
继续点头。
“但这……这个总体结构……不是……”
姜甫和抬起手,比出四根手指:
“不是典型的……第四代特征?”
通过提高单级压气机压比减少压气机总级数,从而降低喘振的可能性和动机自重以提高性能极限,这是典型的第四代航空动机思路。
靠传统的8级或9级高压压气机的三代航核心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推比做到1o以上这种水平的
大推普遍采用6级或7级,而像是ej2oo这样完全不考虑后续衍生其它型号的中推,甚至采用了惊人的3-5-1-1结构。
再结合减少可拆卸零部件数量和减少支撑用结构件重量,在成本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尽管成本最后还是没限制住)实现了1o一级的推重比。
“这个么……也没有谁规定说三代航不能用第四代航的一些技术吧?”
刘振响摸了摸下巴回答道:
“至于更详细的问题,等一会你可以直接问问小常同志本人嘛。”
实际上,他今天过来,最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个看上去非常第四代的动机总体设计。
要知道,这和之前涡喷14那个压气机相比,说一句一步登天也不为过。
“嘶……”
姜甫和重新靠回椅背上。
作为航专家,他自然一眼就能看出来,由于核心机结构的领先,这个涡扇1o,实际上有直接改进成第四代动机的潜力。
“那咱们624所那边的研究进度,无论如何都得加快才行,否则……怕是要用不上了……”
第475章涡扇1o,第3。75代航!
设计评审会很快正式开始。
虽然整个会议要持续两整天的时间,但万事开头难,最重要的一哆嗦,其实是第一天上午这几个小时。
不仅仅是因为大领导都在,还因为最重要的设计思路和基础技术路线一般会集中在头半天。
这部分没问题了,整个项目就基本稳了。
“这是涡扇1o动机的部件级分析模型,也就是零维分析模型。”
“在飞机总体设计阶段,需要对大量设计方案进行评估,考虑到我国级计算机的实际性能有限,这就要求动机分析模型计算度足够快。”
“同时考虑到精度要求以及动机噪声和排放计算需要动机部件的热力学参数,因而采用部件级性能模型计算动机的推力和油耗特性……”
“因此,我们将动机的各个部件看作一个整体,只计算各个部件进口和出口的热力学特性,根据动机各个部件的共同工作关系,确定动机的共同工作点,最终求得动机的推力和油耗及各部件的状态……”
“在这一步,我们暂时不考虑机匣和其它辅助配件,单纯计算动机的设计点和非设计点性能……”
“在设计点性能计算时,根据输入的设计点高度和飞行马赫数,以及动机涵道比,风扇增压比、压气机增压比、涡轮前温度等热力学循环参数、各部件的效率或总压损失和动机空气流量。”
“根据气流流经动机各部件的顺序,计算动机各部件进出口气流的热力学参数、动机的单位推力和耗油率等,最后根据动机的空气流量算得动机的净推力和动机各部件主要截面的尺寸参数……”
这些内容对于二十年后的航设计人员,甚至是相关专业研究生来说属于基本知识,完全可以两句话直接带过去的内容。
但在9o年代,除了常浩南自己以外,全国就没几个正经从头开始搞过航设计的人,大家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因此还是要详细介绍一遍。
另一方面,这些工作流程层面的东西,对于更靠后坐着的、仅仅列席会议的技术人员来说也相当重要。
由于分工不同,绝大多数参与到涡扇1o研工作中的成员其实并没有机会真正触及到整个项目的全貌,只是按照常浩南,或者自己顶头上司的要求完成某个小方向,乃至小细节上的任务而已。
对于涡扇1o本身来说,这种分工当然是合理的。
但常浩南毕竟是准备把这些人作为华夏航空动力领域的种子人员。
具体的技术开当然重要,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要尽早接触到总体设计的相关思想。
而最好的机会,当然就是这两天的技术评审会。
从台上常浩南的角度,已经能看到很多人在低头奋笔疾书了。
他甚至为此专门放缓了一些节奏。
毕竟也是当过学生的人,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自己在下面笔记写到起飞的感觉谁还没经历过呢。
因此常浩南又在这里多补充了两句:
“不过,相比于常见的其它零维模型,得益于我公司全新开的多物理场耦合算法,我们在这一步骤中可以相对精确地建立描述这些气动热力学过程的数学模型,因此无需进行过多的简化假设。”
“先,动机中的气流,还是要按照一维流动处理,这是建立零维模型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