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常浩南并没有说起这些事情。
一来是张振华级别不够,这些涉及到航空产业规划的事情不好多提。
二来么,常浩南觉得,在现在这个关键时候,自己需要树个典型。
一个“动机在没有适配型号的情况下上马,后来获得成功”的典型。
就像是厂所自筹资金研飞机这件事,也是在洪都方面搞了k8教练机并大获成功之后,才逐渐被整个航空工业系统所接受。
现在大家一说起来都知道,“型号牵引”这种模式有问题。
但要是直接把航产业跟飞机型号独立开来,除了作为重生者的常浩南以外,也没人知道到底行不行。
就像刚才的张振华一样,免不了被思维惯性所影响。
这个时候,如果43o厂和西罗公司能给打个样,那么阻力势必要小上很多。
所以,简单组织一番语言之后,常浩南缓缓开口:
“航空动力研究是个长线课题,航的研周期比飞机本身更长,所以不能等到有了型号需求才想起来研,张工,咱们过去在这上面吃过太多亏了。”
“远的不说,就说涡扇9和涡扇1o,都是飞机等动机,中间这段时间就只好依靠进口的外国型号过渡。”
说到这里,他伸出两根手指,轻轻敲了敲面前的桌面,以示强调:
“哪怕歼轰7和歼1o歼11都是国家重点项目,可以集中力量搞攻关,这中间耽误了多少事你也应该清楚,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马上就要进入新世纪了,咱们的思路也得跟上时代啊……”
常浩南的话,在航空工业系统,尤其是搞航空动机的这些单位里面,还是有些分量的。
因此,虽然张振华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将信将疑,但总归没有出言反驳:
“那常总,我回去以后就把您的态度报给公司,让他们想办法和罗罗那边洽谈?”
“可以。”
常浩南点点头,不过很快又叫住已经把小本本揣好准备离开的张振华:
“不过,有两个事情必须得保证。”
“一是必须要有完整的技术转让,这种小型涡轮机的硬性技术壁垒不算高,应该不难谈下来。”
“二是拿回来之后,我们得有权按照自己的标准和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进,不能受制于外人。”
张振华闻言几乎下意识站直立正:
“明白!”
第484章跟罗罗谈判!你们英国人也有今天?
常浩南的回复,对于始终想着能把镐京航集团打造成对外交流窗口的任炳达来说,毫无疑问是一针强心剂。
也让这几天来一直有些提心吊胆的他总算松了口气。
他几乎是用最快的度,写了一份关于西罗公司未来展走向的报告书,递交到了镐集团总经理尹兴建手中。
后者把手里的报告来回看了两遍。
虽然只有区区五页纸,但捏在手里,却让他感觉不下千钧。
“老任呐……”
尹兴建把报告放到办公桌上,迟疑半晌之后才总算开了口:
“你的想法确实是好的,但现在既没有上级的指示,也没有确定的装机对象,贸然从国外引进一种新型动机,中间万一出现问题,这个责任……你我恐怕很难负得起啊……”
显然,作为大领导,尹兴建先考虑的还是求稳。
尤其他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
五大军工总公司可能要在最近几年内进行重组。
尽管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情况,但作为老油条,他清楚在这种关键时刻,能做出成绩当然是好事,但更要保证的一点是不能犯错。
“而且,咱们集团本来就小家小业,涡扇9的国产化进度虽然快,但毕竟还没投产,手里就只有涡喷8这么一个正经型号,航改燃的涡喷8g也受到盛京那边涡喷14航改燃的冲击卖不出去,很难给你凑齐足够的经费啊……”
尹兴建说的倒也确实是实情,。
涡喷8就是轰6的动机,但海空军每年根本买不了几架,轰6又不像b52一样每台飞机能装8个动机,所以整个镐集团就是突出一個穷。
如果没有涡扇9的项目拨款,那这两年连工资都是个难事。
“尹总,这个报告,其实是我托张振华部长问过涡扇1o项目的常浩南常总之后,参考了他的意见总结出来的。”
任炳达搬出了之前高宁说服自己时的办法——
充分利用常浩南这块金字招牌。
到了他们这个级别,基本也就知道常浩南在过去一年多里面到底做出来过多么惊人的成就了。
几乎是靠一己之力重塑了华夏航空制造业的格局。
完全可以说,目前整个航空工业体系里面的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在吃着常浩南给带过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