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刚刚说,除了动力系统以外,那包括飞机紧固件之类的小东西,也能一并完成国产化?”
常浩南注意到了对方提到的一些细节。
航空制造业,每一个细节里面都有可能藏着高技术。
飞机紧固件,也就是飞机上面用的螺栓铆钉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
但不起眼归不起眼,技术含量却并不低。
而且,一架飞机上面需要用到的紧固件种类繁多,具体的性能要求和材料使用又大相径庭。
再加上材料和工艺类的问题本来就没什么捷径,导致研起来非常缓慢。
上一世甚至直到2o2o年左右,华夏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的飞机紧固件用于生产。
“可以。”
并未经历过这一切的何明理所当然地点了点头:
“这些都属于合同内容中技术共享条款的一部分,相应地,俄方很多之前停留在纸面上的技术也会利用我们的资源,主要是计算机资源进行进一步开。”
常浩南一边跟何明聊着十一号工程的进展,一边和一路上的几名研究人员简单打过招呼,快步走到那架飞机的近处。
然后抬起,头仔细看了看飞机上面的一些细节。
虽然看不清太多东西,但能明显现机翼下面最内侧分别有一组螺栓,以及相应的电气接口。
并且,还是一架双座型号。
也就是说,甚至已经是经过第一轮升级以后的、真正的苏3o机体了。
上一世,华夏并没有引进生产过双座型号的苏27ubk或者苏3o,歼11bs,包括后面的歼16都是在歼11b基础上独立展出来的型号。
尽管如今这条时间线上的十一号工程跟前世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但是在1997年就整出一架完整版的苏3o出来,还是让常浩南感到有点震惊。
要知道,早年间所有用于飞行表演的“苏3o”,甚至包括出口给印度的第一批苏3omk,实际上都是直接拿苏27ub换了个涂装而已……
“难道我的影响力已经这么恐怖了?”
常浩南虽然冥冥中感觉这事跟自己脱不开关系,但还是对于这个进度有点惊喜。
要知道,在歼8c顺利定型之后,常浩南几次回到盛京都是为了涡扇1o的事情,在此之前并没有直接插手过十一号工程。
如果这样的项目都能因为他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那无疑说明距离重生之初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这个机体,就是咱们准备组装的双座型号?”
“没错。”
何明点了点头:
“是共青城那边额外运过来进行研究的,也是我刚刚提到过的,把俄方停留在纸面上的技术落实下来的一个典型。”
“这个技术状态下的飞机,我们计划管单座型号叫歼11a,双座型号叫做歼11as,而从第七批飞机开始,就会对飞机的结构和航电设备进行更深层次的升级。”
“这个机体,就是为了第二轮改进计划准备的,一是要消除中央升力体的结构弱区,二是升级更大比例的复合材料和锂铝合金减重,三么,是全面换装国产化的机载设备,并全面兼容国产弹药体系。”
就在何明介绍到这里的时候,刚刚绕到飞机另外一边的姚梦娜左右手各捧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走了回来:
“常总,软件的运行日志和结果我带过来了。”
第49o章你们不会自己改嘛?
像整机气动模拟或者结构模拟这种大活,真正的计算过程肯定是要在算上面完成。
但是作为输入输出终端的pc上面还是可以看到保存下来的日志文件。
这个年头,很多终端和服务器的连接还是跑batch的ftp,一天只抓取一次数据的那种,而不是实时联动的api。
当然因为服务器端的计算度本来也比较有限,所以倒也不显得效率很低。
“我们主要在两个方向的研究里面遇到了基本相同的麻烦。”
姚梦娜把两台电脑放在桌子上,稍微理了理散乱开的头之后开始解释道:
“一个就是刚刚说过的,对机体部分进行结构分析的计算结构力学问题。”
她说着在其中一台电脑的键盘上敲击几下,进入了一个账号,并调出一系列的运算结果。
紧接着又转向第二台电脑,进行了类似的操作:
“另一个就是,我们同时也在研究飞机投掷大尺寸吊挂物时候的气流干扰问题。”
“在之前的风洞测试中现,有些弹药,尤其是一些本身升力比较强的巡航弹药,它们和机翼形成的整体被破坏之后,不仅不会马上进行自由落体,反而会向上运动损坏机翼,我们希望能在第七批次的飞机投产之前解决这一隐患。”
早期的苏27由于基本不考虑对地攻击,不需要携带什么大尺寸弹药,而且也没有外挂副油箱,所以无需考虑这类问题。
所以,在同一平台开多用途飞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很容易被忽视却又奇奇怪怪的问题。
“我来看看……”
常浩南来到刚刚的第一台电脑前面,弯下腰认真地查看起程序的运行日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