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软件开初期,他要求所有参与研的人员都要了解其它部分的基本情况,但那主要是为了避免不同模块开过程中出现一些兼容性方面的问题。
如今软件的升级和维护工作已经高度专业化,不同模块之间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千差万别,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已经没必要,也没可能做到了解全盘。
“常总,这非结构重叠网格方法,在生成逻辑上,跟之前的老方法具体的不同之处在哪?”
整个会议室里只剩下几个懂行的人之后,负责人田兆贻便直接进入了正题。
时间紧任务重,加上这又是一个他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领域。
感觉仿佛回到了多年前刚刚读研那时候。
“有没有什么文献资料可以拿来参考一下的?”
旁边的一名助手也询问道。
一般情况下,当研究人员想要进入一个从未涉猎过的新领域时,都会从一些综述性的文献看起,先有一个概略性的了解,再一点点啃具体研究方向上的内容。
“没有。”
常浩南果断摇头:
“实际上,就连这个名词,都是我前段时间随便想出来的。”
对面几人神情一滞。
好嘛,又是咱家老板创。
加入火炬集团的这几个月时间,他们遇到的“原创”技术几乎比过去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多。
“不过,非结构重叠网格方法与结构重叠网格方法一样,在进行流场计算之前需要进行重叠网格系统装配,即挖洞和确定网格间插值边界及其宿主单元。”
常浩南说着翻开面前桌上的笔记本。
随着研究内容的愈深入,就连他自己,也已经没办法光靠头脑风暴解决所有问题,尤其在眼下科研点数不够,没办法直接用系统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更需要把一些想法系统性地整理出来:
“难点在于,非结构网格的网格单元间以及网格节点间都不存在如结构网格一样的拓扑关系,所以动态自动网格装配、高效搜索技术以及网格间插值之类的部分,都需要新的算法来完成。”
“其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一是网格节点的分类和网格间边界的定义,二是宿主单元的搜索,三是网格间插值边界重构……”
常浩南一边向几人介绍自己的思路,一边也在脑子里构思着另外一件事情。
在工程实践上,torchmu1tiphysics新版本的核心在于用有限的内存和运算时间,把这套复杂的非结构重叠网格生成方法给实现出来,重点是已经应用在软件里面的并行计算技术。
但是在学术上,重点反而是前面,他已经写在笔记本上的那部分。
也就是“非结构重叠网格”这个概念本身。
所以,他在考虑,该如何把这个概念给推广出去。
想来想去,还是只能拿一些边角料的成果去个论文——
看,我这里有个非常牛逼的数值模拟理论。
什么?你也想研究,但是没有工具?
那好说,我这里有啊,可以先买回去试用,体验一下我这个新方法绝对不是在吹逼。
然而公开行的专业版暂时不提供配套的后续算法,只能用来做一做理论研究
如果想要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那抱歉,这个做不到。
你可以选择等一等,专业版的更新内容可能会落后1-2年的水平。
如果你又不愿意等,那也可以参考人家意大利人,选择和有专业提升版授权的华夏机构或者企业进行合作。
或者我们火炬集团也承接相关的数值计算业务。
只是研成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共享。
这……伱们应该不会有意见吧?
第493章随手个顶刊(月初求一波月票)
这样的大版本更新,又要确保更新内容不出bug,自然不可能是几天功夫就能搞定的事情。
就连最近一直在研究gps精确干扰算法的徐洋,都被常浩南拉过来帮忙了。
不过,工程上的实现难度是一回事,计算原理的解释难度是另一回事。
非结构重叠网格的方法论毕竟已经是常浩南早就构思好的内容,因此他几乎是用新版本开之余的空闲时间,就完成了那篇论文的写作。
当然,参与torchmu1tiphysics开的一些核心成员也协助完成了一些颇为占用时间的内容。
以常浩南如今的段位,并不在乎一作和通讯作者之外多挂上几个名字。
但是在9o年代末这会,一篇国外顶刊的二作甚至三作,对于很多底层乃至中层的科研狗来说都还是有点用处的。
“常工,论文已经润色好了。”
徐洋敲门进入常浩南的办公室,把手里的一张软盘交给后者:
“以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来说,应该已经不会有人在意书写格式之类的细节问题了。所以我只把标题和简介修改了一下,剩下的内容部分基本没怎么动。”
说话间,她非常熟练地从旁边扯过一张椅子,坐在常浩南旁边,以便能一起看到电脑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