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相垭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说道:
“给他博士答辩那会,我不还是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来着?”
“是……常浩南,常教授?”
他试探着问道。
直到这时候,唐林天才隐约猜到,对方说的应该是常浩南。
毕竟后者上个星期才跟他保证过,最近会有个大成果出来。
只不过,没想到这个“最近”竟然会是这么近。
“不然还能是谁?”
到这,袁相垭也大概意识到唐林天好像是真不知道情况,因此解释道:
“常教授的一篇论文,表在了刚刚行的1999年12月数学年刊上面,而且,在同一期的一篇综述里面,微分几何学的领军人物,理查德·汉密尔顿教授,还直接用了‘常氏引理’来命名被他证明的两条猜想。”
“老唐,你虽然不是数学界的人,但应该也能想到,一个直接用他本人名字命名的成果有什么意义吧……”
听完这句话,唐林天拿着听筒的手微微颤抖,张了张嘴,但好长时间都没说出话来。
常氏引理……
要知道,袁相垭也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袁氏引理”。
而后者能以39岁的年龄跻身“半步院士”,也就是二级教授,也正是因为这项成果。
而常浩南踏入数学界的第一步,竟然就达到了这个高度……
第787章把他们批判一番!
在结束了和袁亚湘的通话之后,唐林天赶紧上网搜索数学年刊。
作为一个过去跟理论数学从未打过交道的工科教授,后者虽然不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期刊的名字,但过去对它的了解,但也就仅限于“非常牛逼”。
至于具体有多牛逼,那是没有概念的。
毕竟京航的理学院在过去只能算是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附属,设立之初的目的就是解决一些航空科学中涉及到的数学和物理问题,因此更加偏向应用层面。
后来随着航空科学本身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两个学院的课题甚至很大程度上都是重合的了。
哪怕偶尔有点理论层面的成果出来,主要也是涉及到力学领域。
至于理论数学……
想都没想过。
“我了个去……”
看着电脑屏幕上出现的,关于数学年刊,以及普林斯顿学派的介绍,唐林天轻轻摸着下巴,出了由衷的感叹:
“厉害啊……”
他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袁相垭会大张旗鼓地专门给他打個电话报喜了。
确实值得。
唐林天做了个深呼吸,缓和了一下自己刚才有点加的心跳,向后靠在椅背上。
就这一篇论文,如果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常浩南拉出来,单独成立一个数学科学学院。
然后至少跻身全国前五……
不对,前三。
毕竟众所周知,全国前三一般都不止三个。
而全国前五,那就要奔着2o个去了。
当然,这想法也就是在唐林天脑子里闪了一下。
常浩南的作用,很大。
或许让他进入数学界,可以大有一番作为。
但一来还是要尊重本人的想法。
二来,至少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至少就眼下的情况来说,哪怕再多几个用华夏人名字命名的定理,也比不上让常浩南在应用领域多光热几年。
只不过……
唐林天猛地坐直了身子。
他想明白了常浩南那天让他按兵不动的意思……
也正好是这个时候。
桌上的电话,再次响了起来。
“唐校长,是我,常浩南。”
另一边,常浩南刚刚回完田纲的邮件,便联系上了唐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