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902节(第1页)

第902节(第1页)

大约半小时后,距离最远的四号车也报告说自己已经抵达了15公里外的预定位置。

于是。

第一轮测试,正式开始。

先,自然是对照组。

也就是按照传统中继模式,中继站只进行数据接收和转,而不对数据进行处理。

“各号车均已就位!”

无线电当中,传来了现场测试指挥员付明义的声音:

“一号车,开始送数据!”

一时间,原本有些嘈杂的车厢当中,只剩下空调和通信设备工作时的嗡嗡声,以及包括常浩南在内,总共四个人的呼吸声。

测试所用的数据内容是常浩南提前就设定好的,所以并不需要操作员现场输入什么。

只要在操作界面上选定内容,然后送就行了。

不过,程序毕竟是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紧赶慢赶编出来的,也就不用考虑什么ui交互之类的问题了。

不说别人,哪怕常浩南自己,看着略显简陋的界面都有点绷不住。

好在基本功能还是比较齐全的。

没过多长时间,数据传输便逐渐接近了尾声。

毫无疑问,哪怕不去看具体的结果,单凭感觉也能知道,结果并不乐观——

网络吞吐量并非一般理解当中的“平均网”,测试方法也不是通过传输一定数据量的文件然后再除以最终用时,而是以一定率送一定数量的帧,并计算待测设备传输的帧。

如果二者相等,那么就将送率提高并重新测试,直到接收帧少于送帧的瞬间,其对应率就是网络吞吐量。

因此基本可以认为,测试时间越短,则结果越差。

另外不难看出,这种测试方式得到的结果虽然是一个字节秒的带宽单位,但却绝不仅仅和传输带宽有关。

更重要的其实是稳定性。

“1。4千字节秒……”

几乎在屏幕上出现数字的一瞬间,吴威就下意识念了出来。

哪怕在21世纪初,也是个慢得惊天地泣鬼神的结果。

正如他之前估计的那样,在传输条件恶劣的地面上,利用通信车进行多跳传输,不会有任何好下场。

实际上,二号车那边测出的吞吐量高达17o千字节秒以上。

到了三号车,还剩下3o千字节秒左右……

而四号车就只剩下1。4千字节秒了。

足以见得增加中继节点对于传输度的毁灭性影响。

当然,如此夸张的结果确实是本地自然干扰较大导致的特例。

但趋势总归是没错的。

“打开各号车的编码和解码功能,重新进行测试!”

常浩南记录下实验数据,然后对着无线电下令道。

对于他来说,对照组的结果越差,反而越贴近于成功。

不过,一切的前提是。

实验组真能测出一个更好的数据出来。

……

随着机柜的散热风扇重新呜呜转起,第二次测试,也正式开始。

理论上,在启动了编码和解码功能之后,网络吞吐量将可以逼近香农极限。

虽然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受到诸多影响,但无论如何,结果应该都会明细优于之前才对。

而测试过程,果然也不负众望。

持续时间比第一次长了几倍。

尽管结果好坏与时间长短只是呈正相关而不是呈正比,但这至少是个不错的兆头。

一直到十几分钟之后,屏幕上才像刚才那样跳出一个代表四号车吞吐量的数字。

“6。8千字节秒!”

这个结果让吴威眼前一亮。

要知道,这些数字本身并不代表他这辆通信车的真实水平。

但提升的幅度可是实打实的。

将近5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