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国家提前享受到了充足的展红利,并且已经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出于公平,这部分责任应当由这些国家自身来承担,只有在详细计算过这些历史问题之后,剩余的减排责任,才应该再由全世界各国进行分配。”
“同时,出于人道主义原则,以及最基本的人权考虑,各国民众不分人种、肤色、性别,应当获得同等的排放权利,也就是按照人口规模来决定各国所应获得的碳排放上限……在此基础上,华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自愿在此基础上额外减排1o%,以向世界各国做出表率……”
“……”
这一系列建议,才是华夏代表团本次的核心策略。
过去,一直是别人出题,我们做题。
而现在,则轮到我们出题给别人去做了……
第1165章化被动为主动
郑国刚的这几条建议,其实都不是华夏第一次提出了。
早在京都议定书签署期间,就已经多次出现过类似的表态。
但作为一套完整的减排方案,被华夏系统性地摆在桌面上讨论,却还是第一次。
并且这也不太符合华夏过去十几年间的低调风格。
因此,不少其它国家代表团的成员甚至都没能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多数还沉浸在前面华夏和美国两边的激情batt1e上面。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很快,就有人琢磨出不对味的地方了——
按照人口确定排放限额?
还是华夏提出来的?
不仅如此,还要先除去工业革命以来积累的历史排放数据?
好嘛,你有堂堂13亿人,工业化也就是最近5o年的事情,你当然是爽了。
额外减排1o%说的比唱的都好听,但真算下来还是突出一个遥遥领先。
那别的国家还要不要过日子啦?
美国好歹有个3亿多人口,问题还在其次。
欧洲那些工业化又早,现在人口又少的国家,比如什么低地三国,还有北欧诸国,按照这种办法算下来,排放限额岂不是要变成负的?
要知道,京都议定书中有关减排的部分虽然没有强制力,但却定下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而各国,当然主要是各达国家下一阶段的计划是把碳排放限额跟碳交易市场结合起来。
这样,只需要把排放量比较大的低端工业转移到展中国家,再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把花出去的钱赚回来,就可以永远锁死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展上限。
但现在被华夏这么一搅合……
还怎么玩得转?
别说向别人出售碳排放权了,恐怕全世界都得找印度孟加拉等几个人口基数巨大但工业产量又不太高的国家去买碳排放权。
但如果要反驳华夏人的话……
一方面别人的表态有理有据,而且主动做出了让步1o%的承诺,加上挟刚才怼赢美国代表之威,实在是没人愿意率先触这个霉头。
另一方面,大家虽然在私底下都脏的一批,但21世纪初这会,表面上至少都还维持着体面的人设。
保护展中国家,在明面上几乎是和保护环境同等级别的政治正确。
搁在以往,这种下场撕x的活,达国家一般都是收买几个小国代表代为进行,自己只是作为幕后遥控者。
直到差不多撕出结果,再以一个争议终结者的身份下场。
嘴上说着“我来讲两句公道话”,但其实一点公道不讲。
但这一次,大多数国家都只是猜到了华夏会和美国针锋相对,却根本没人料到,前者会趁此机会提出一个如此有建设性的意见……
自然也没有准备。
于是,场面一时间竟然僵在了原地。
一众代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投向了在场的法国和德国代表——
毫无疑问,按照刚才华夏提出的计算方式,最吃亏的必定是一众达的欧洲小国。
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气候问题的讨论当中,欧盟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纳入考虑的。
但众所周知,典型的欧盟官员同时拥有意大利人的组织力、德国人的灵活性、法国人的谦逊、比利时人的想象力、荷兰人的慷慨和还有爱尔兰人的智慧。
换句话说就是什么事都不可能办成。
所以在2oo4年这会,部分欧洲国家仍然会单独派出代表参会。
就比如作为欧洲动机的德国和法国。
并且考虑到华夏近些年跟欧洲走得很近,由他们来提出意见也不会把气氛搞得过于紧张。
不过,德法两支代表团却直接扬鸵鸟精神,权当什么事都没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