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给我拿一个能写字的东西来……”
后者很快就给常浩南拿过来了一块白板:
“抱歉常院士,京西宾馆这边没准备黑板……”
常浩南摆轻轻摇头表示无所谓,接着重新返回台上。
“我尽量用比较通俗的方式解释……”
他露出了一个有些歉意的笑容,然后在白板上画出了一个电磁波传递矢量图。
“我们平时所说的黑障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实际上被高热激的等离子体鞘套并不是无差别地吸收一切电磁波,而是非均匀动态且非磁化的……”
“尖头飞行器与钝头飞行器不同,其鞘套形式是一层贴在飞行器侧壁的结构,厚度只有2-4厘米左右,且在垂直侧壁方向上,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都产生了类似间断面的情况,所以对于波长较短的毫米波和较长的分米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施加磁场等方式使透过等离子层,实现卫星或雷达制导……”
“……”
当常浩南讲到后面的时候,还在低头记录的人就已经寥寥无几了。
大部分听众都只是看着他在白板上写写画画。
好在过程虽然有点繁杂,但结论确实非常通俗。
就是他有办法让电磁波克服黑障。
能坐到这间屋子里的,多少都接触或了解过过载人航天工程,知道黑障大概是怎么回事。
所以常浩南这一波,几乎是推翻世界观的表态。
但有了前面那些内容,以及他在过去近十年中的成绩作为铺垫,似乎也显得并没有那么难以接受。
没过多长时间,一众长竟然当着常浩南的面讨论了起来。
现在理论基础、总体构型和研究方向都已经有了,显然距离项目启动只剩下最后一个要素——
打钱。
第1175章正向爆轰驱动
当天的稍晚些时候。
华夏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某间会议室内,正进行着一场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内部会议。
相对其规格而言,会场布置可以说朴素到有些简陋。
不光没有任何装饰,就连会议主题,都是被白底黑字的ppt直接投影在一块幕布上——
《高复现风洞与激波反射型正向爆轰驱动技术体系》。
不难看出,这场会议更像是临时凑在一起开的。
一般来说,这种级别的学术会议,都需要像常浩南那样提前一段时间准备。
否则就算是业内人士,也很难完全靠脑子记住全部的相关知识。
然而这一次,会场内的众人虽然也在保持沉默,但气氛却并没有半点冷场的意思。
反而有些焦灼。
环顾了会议桌周围的众人一圈之后,坐在位的于鸿儒院士缓缓做了个深呼吸,接着总算打破了沉默:
“前些天,上级领导找我做了个报告,主题是关于高风洞,以及高音飞行器的研究现状。”
“虽然长没有透露太多消息,但从最近的阵势判断,我认为很有可能是准备加大对我们这个研究方向的投入……正好从98年jf1o风洞通过验收,到现在已经过了差不多六年半的时间,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我准备让大家讨论一下,新一代高风洞的重点攻关方向。”
最近两三年,随着国家经济情况逐渐好转,有关新风洞准备立项的传闻几乎每隔两三个月就会出现一次。
很多人早都脱敏了。
不过,于鸿儒院士毕竟是郭永怀先生的亲传弟子,以及jf4、jf4a、jf8和jf1o三代四型高风洞的设计负责人。
如今虽然因为年龄原因退居二线,但只要出山坐镇,那权威性还是拉满的。
因此,听到他亲口说出这条消息,众人还是不由得提起了精神。
几乎是在于鸿儒话音落下的同时,坐在右边位的陈宏就先开了口:
“jf1o风洞的成功已经证明,由于院士提出的,应用tay1or自相似解静止高压气体作为驱动气源,借助真空卸爆段消除爆轰波反射高压的技术路线完全可行,但从实用角度而言,jf1o风洞的测试时间仍然太短,无法进行像是吸气动力,或者火焰羽流相互作用这样的实用性高声课题研究。”
“因此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在反向爆轰驱动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验时间和复现精度,让新一代风洞能够切实服务于高声飞行器的研,也算是能给上级一个阶段性的交代。”
稍微停顿了一下之后,他又在后面补充了一句:
“实际上,我专门查过航空动力集团那边常院士的研究路线,现他就非常注重在长线研究的每个阶段都拿出切实可见的成果,这样上级领导信心提高了,拨下来的钱也就多了,最后形成正向循环,才能让他在1o年时间里从本科毕业到评上院士……”
陈宏的态度,很快获得了在场不少人的支持。
从5o年代中期开始,整个高风洞项目可以说耗费颇多,也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
但是相比于同时代展开的其它研究而言,真正拿出来,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产品却相当有限——
两弹一星自不必多提。
就算是隔壁低和中高风洞,也在航空航天领域大放异彩,服务了很多重大型号的设计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