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长机的机舱内,飞行员季平锋几乎是目瞪口呆地看着hud上显示的雷达信息。
四架飞机正在以近乎垂直的仰角迅爬升,此时已经来到了只比己方稍低的55oo米高度。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毫不费力地突破了音。
当然,或许也正是因此而暴露出了反射面积相对较大的位置,才让他们提前探测到了目标。
“真tm离谱……”
季平峰此前一直觉得,更换了国产动机的歼11b已经在机动性方面无懈可击。
但显然,强中自有强中手。
仅仅几个呼吸之间,过音且大致处在对飞状态的双方,就拉进到了一个接近目视的距离。
irst先探测到了因为音飞行而蒙皮滚烫的三个信号。
紧接着,季平峰也通过肉眼看到了三个不太起眼的黑色小点。
从雷达探测结果来看,对方应该是分出了其中一架飞机,去应对北边正在靠近的那两架苏27了。
因此,这是一次四对三的优势对局。
并且,他此时仍然占据着更加有利的高度。
但考虑到对方刚才表现出的动力水平,这些优势恐怕都难以持续太长时间。
“秦岭,准备接敌!”
他在喉头憋了口气,以提高自己对抗过载的能力。
紧接着,便率领整个小队朝着目标直扑而去。
另一个不太起眼的优势在于,此时已经是午后十分,因此秦岭1队占据了西侧背靠太阳的位置。
这让罗宾逊上校的肉眼反应稍微慢了一拍。
但飞机性能弥补了这点时间上的差距。
7架飞机,很快在相隔不足5km的范围内缠斗起来。
实际上,现代战机,在一望无际的海上高空进行视距内战斗,是一个相当单调枯燥的过程。
尤其这还不是一场真正的战争,只能以先用照相枪拍到对手尾部作为获胜的标志。
因此,最常见的场面就是相互绕飞,比谁的能量最先经受不住考验,被迫改出盘旋恢复平飞,就算是认输。
而在这样的比试当中,f22还从未有过落败。
双方的高度和度都在盘旋中迅下降,罗宾逊也很快现,这四架飞机虽然外表和苏27类似,但动力水平却优于后者许多。
虽然逐渐丧失了一开始的能量优势,但也绝非几个回合就能拿下的对手。
尤其f22并没有头盔瞄准具,这让模拟瞄准过程变得相当别扭。
必须得把机头对准对方才行。
上校也逐渐失去了耐心。
侧卫的机体过于庞大,并不是一种以敏捷性见长的型号。
因此他决定率先改变策略,开始频繁利用滚转变向消耗对方。
果然,仅仅半分钟不到的功夫,占据数量优势的对手就逐渐有了疲态。
罗宾逊自信,只要再经过最多两个回合,自己就可以在大约15oo米的高度咬住其中两架,从而彻底结束这场丑陋的对抗。
然而,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无线电中却突然传来了一个急促的声音:
“猎鹰队长,注意你们的24o方向,四个新目标,正在高爬升并接近!”
来自预警机的提醒让罗宾逊大脑轰得一声巨响。
低头一看,果然现四个目标已经接近到了不足25公里的距离上。
他刚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近处,当然顾不上分心查看显示器。
而这些突然出现的新对手显然已经在附近的低空埋伏了很久,只等着自己失去警惕,跟前面那四架飞机相互缠斗到失去能量,最后在一片混乱中进场收拾局面。
上校一边在心中暗骂华夏人不讲武德,一边赶紧利用机动性改平,朝着唯一没有敌人的东南方向迅脱离战场。
第12oo章必须要有自己的四代机!
秦岭o1号的机舱里,季平峰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节流阀和操纵杆,尽可能不让飞机的正六点方向落入对手的瞄准环当中。
实际从扬长避短的角度出,空战训练大纲要求歼11b应当避免陷入和高敏捷性战斗机的水平缠斗。
但一方面,这种拦截驱离任务的要求和空战毕竟有所区别,不能简单一概而论。
另一方面,在多功能显示器的信息界面上,另外四个己方目标点正在从内陆方向高靠近。
这正是季平峰等待了许久的反击时刻。
在预警机上指挥员的指挥下,淮河小队的四架飞机在作出一副准备返航的姿态之后,却并没有真的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