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还远没有进入正式的立项审批流程,所以这场会议尽管规格很高,但形式上倒并不是特别庄重严肃。
总体上有点像是八年前常浩南召开的那场航产业大会。
只不过,当年的航产业只有涡扇1o一根独苗,作为盘活了涡喷14最大功臣的常浩南几乎可以说一不二。
而关于第四代战斗机,各主机厂都已经准备多年,谁也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个主动权。
所以,虽然正式开始之前,场面还算是一片和谐。
可是空气中弥漫着的火药味,却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感觉出来的。
其实常浩南这天特地起了个大早,提前近一个小时就来到了会场。
但在门口看了一眼前几排桌子上的名牌才意识到,今天出席的有不少都是自己的熟人。
太早进场的话,难免要被拉着聊上许久。
如果只是熟人之间正常的私下交流,倒也无妨。
但落在别人眼里,自己和每个厂所代表接触所花的时间,还有表现出的神态等等细节,都难免成为表达支持或者反对的信号。
万一因此而影响到最后的结果,那反而有些不妙。
也就在他犹豫的时候,宋家祥也从身后跟了上来。
寒暄几句之后便把他拉到一边,带着几分鬼鬼祟祟地说道:
“常院士,现在会场内还在布置当中,能不能麻烦您先到隔壁休息室休息一会儿……等会议马上开始的时候再进场?”
话是这么说,但常浩南并不难看出,对方担心的事情其实和自己一样。
“看来名声太大,有时候也未必就是好事……”
他在心中默默地感慨了一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然后跟宋家祥走向了隔壁。
直到会议开始前三分钟,他才故意装作一副匆匆赶到的架势,拎着公文包出现在了特邀嘉宾席上。
不出所料地,如孙琮、杨韦、孙惠中等一众和他相熟的老伙计几乎同时眼前一亮,有几位更是直接就想要起身。
只是看了看主席台上坐着的一众领导,以及眼瞅着就要开始的会议时间才终究作罢。
“……先,是各位同志一直以来所付出的努力,让我们有条件在今天召开这场会议,我代表集团领导,向大家表达敬意和感谢……”
主持会议的宋家祥讲了个简单的开场白,引来全场的一阵掌声。
他抬起一只手微微下压,会场内很快恢复了安静:
“今天出席会议的,都是我们技术口的自己人,所以繁文缛节我就不多讲了,接下来由空军装备研究院的吕光同志向大家介绍一下,航空兵部队对于第四代战斗机性能要素的分析和需求……”
“……”
实际上,吕光所讲的内容,和之前宋家祥总结提炼的那些差不多,就是对第四代战机所应当具备的典型性能按照重要性给排了个序。
当然,用户层面肯定会有更具体的需求。
但需要放到后续的讨论,乃至立项阶段再说。
现在这些,属于一个兜底的基本原则。
比如,空军已经明确表示重点需求前向隐身能力和音性能。
那你就肯定不能端出一个前掠翼或者半埋带弹的抽象方案出来。
其实航空工业集团内部的人,大部分提前就已经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如今只是在正式场合再确认一遍而已。
不过常浩南倒是听得津津有味。
前世o7年的那场选型,虽然也有空军方面参与,但本质上还是由研制方所主导的。
而现在,用户明确提出了诸如“在前半球面对敌机载雷达时,被现和锁定的距离相比现有型号缩短四分之三以上”这样的具体指标。
所以被拿到桌面上进行讨论的方案,恐怕也会出现一定区别。
最后展成歼2o的那个方案暂且不提,至少6o1的三翼面路线肯定从一开始就走不通了。
更何况,如今华夏在航空工业领域的技术积累,也远不是原来的时间线可比。
想到这里,常浩南略微低头,看了看自己电脑桌面上的ppt——
那里面的内容,恐怕会给这次会议的激烈程度,再添上一把火……
根据议程,在吕光的介绍之后,就会轮到常浩南进行言。
毕竟,飞机本身的设计方案有很多。
但能用的动力就这么一种。
肯定得作为已知条件,先让大家有个数才行。
“各位几乎都参与过第三代战斗机研,我也就不多卖关子了。”
在常浩南打开ppt的时候,就已经有眼尖的人注意到,左边的缩略图其实只有两页。
“针对刚才吕光同志提出的基本技术要求,我对第四代战斗机的动力装置总结为四‘性’三‘能力’。”
他说着打开第一页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