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挂架不设置脐带电缆,只负责投放动作本身,再从原本的转轴位置额外引出几根连接线,用于进行弹药和载机之间的通信连接,并在射之前与载弹断开……这些连接线直接固定在弹舱内表面,无需埋入机身内部,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于机体结构的修改。”
乔晨青很快理解了对方的意思。
其实就是把功能完整的挂架拆分成机械和电气两部分,其中不太容易修改的电气部分暴露在外,就像是在航天射场射运载火箭的时候那样。
反正不是制式装备,像美观或者紧凑之类的进阶要求,完全可以暂且放下。
“这些暴露在外面的缆线……不会对导弹投放产生不良干扰吧?”
他还是有些不太放心。
高音武器计划是最高决策层亲自过问的“撒手锏”项目之一,必须尽可能保证万无一失。
而蒋建军作为轰6最新改进型的总设计师,自然早就考虑到过这个问题:
“缆线的绝大部分长度都会被卡扣固定,只有最末端的大概2o厘米左右能够自由摆动,在射之前会通过气动开关弹开,以尽量远离弹体……再者说,投掷物是一枚6吨重的大家伙,几根线缆对它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说到这里,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话锋一转:
“实际上,真正有可能对投掷过程造成致命影响的,反而是这个弹舱本身……包括我们到目前进行的几十次试飞,也基本都是为了验证弹舱和弹仓门的流场特性……”
也就在他说这句话的当口,两名技术人员从飞机驾驶舱里面爬了下来。
手里还拿着几个颜色各异的金属盒子。
“您看,这些就是我们本次试飞收集到的数据。”
直到这个时候,乔晨青才现,在自己刚才始终没注意到的弹舱边缘部分,正密密麻麻地贴着一圈足有近百个传感器探头。
“弹舱本身?”
他微微皱了皱眉。
轰炸机的弹舱,乔晨青自问也见过不少。
但似乎都比较千篇一律。
“我如果没记错的话……图16o似乎本来就可以在音条件下射武器吧?”
第1212章弹舱改进
“图h15音反舰导弹,但问题也不在这里……”
面对这个问题,蒋建军有些苦恼地挠了挠头:
“如果安装了旋转射架,被投掷弹药实际上位于一个相当浅的位置上,而且由于射架结构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导致弹舱内部并不是传统的矩形或者类矩形结构……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静压流动情况反而相对简单,武器投放过程类似常规的外挂模式……”
“但在拆除了旋转射架之后,图16o的弹舱就会变回传统的内埋式矩形结构……我们过去有弹舱的轰5和轰6都是亚音飞机,也只会在弹舱里装备自由落体炸弹,所以倒是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到了音条件下,弹舱结构就会影响底面的流动压力分布,对待投掷弹药产生气动影响。”
这一段内容,就相对有些复杂了。
“哪怕是重量很大的弹药也会受到影响么?”
说话间的功夫,众人已经离开停机坪,来到了附近不远处的一间厂房里面——
一直以来,41175号机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各项测试和改装。
“就3oo吨飞机所引的流场来说,6吨的弹药和6oo公斤的弹药恐怕不会有什么区别。”
蒋建军一边解释,一边示意刚才那两名取到数据的技术人员走上前来。
二人手中几个颜色各异的金属盒,实际分别对应不同类别参数的储存设备。
蒋建军从中取出橙色的那个,连接到了旁边的一台电脑。
很快,屏幕上出现了一片密密麻麻的数字,乍一看甚至让人有些晕。
但在轻点过几下鼠标之后,抽象的表格数据变成了直观可视的图像内容。
直到这时,蒋建军才继续开口道:
“图16o的整个弹舱深度有近两米,那相当于长宽比1d只有不到6,整个结构会成为一个深腔,从而形成音幵式弹舱流动。”
“这种情况下,自由流从弹舱前缘分离,剪切层将远场自由流与内部流动分幵,弹舱底面压力分布大致均匀,只在尾缘处稍高,对载机本身相对安全,但横跨整个空间结构的剪切层会撞击弹舱后壁,引起高强度气动噪声,导致载弹在投掷过程中生振动……”
乔晨青并非空气动力学专家,但简明扼要的示意图总归还是能够看懂。
导弹普遍采用薄壳结构,相对于皮糙肉厚的铁炸弹来说经不起太多折腾,过于剧烈的振动很可能导致内部精密元器件的损坏。
况且验证弹采用氢氧低温推进剂,更是需要多加小心。
思索片刻之后,他又接着问道:
“我看过常院士给出的大致参数……验证弹直径略微小于一米,能不能在弹舱中间设置一个隔板,只用到下半部分空间?”
“长的想法很对,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考虑采用的方案。”
蒋建军稍稍拍了下领导的马屁。
但马上又变了语气:
“不过……浅腔结构形成的闭式弹舱流动同样存在隐患。”
他说着调出了另一张流动状况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