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没有我们的份额,就算要赔偿也是俄国人出面,咱们实在没什么话说啊……”
“我国的空间站也要设置在类似高度,如果以这个理由提出索赔呢?”
“那就没个完了,太空垃圾这东西每个国家都不少制造,这个头可不好开……”
“……”
各种想法你来我往,完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看着火候差不多到了,刚才一直当小透明的常浩南总算举起了手。
他的名字,在行业内如今已经算家喻户晓了。
因此众人还是给出了足够的尊重,纷纷安静下来。
“我认为,可以考虑由我国出面,把这块4o396号太空垃圾给处理掉。”
常浩南面色如常,但说出的话却像是平地一声惊雷。
引的反应甚至比刚才孙燕来介绍情况时更大。
“我们处理掉?”
就连李忠毅都是满脸惊愕。
他当然知道常浩南所说的意思:
“但是……我们虽然也有一定的反卫星技术,但此前从未进行过测试,而且现阶段的水平也完全不支持这样的命中精度?”
“再者说,美国人刚刚搞出这么严重的问题……”
就在他犹豫着组织语言的时候,后者却没有让他再次开口:
“直接上升式的反卫星技术,我们现阶段确实做不到命中这么小尺寸的一个太阳能电池板……就算做到了也无法保证能解决国际空间站面临的问题。”
“但如果我说,我准备把它给抓下来呢?”
说到这里,他没等其他人做出反应,便看向旁边不远处坐着的周平建:
“周总师,如果射上去一个在轨运行的航天器,然后利用类似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技术,那么应该有把握把轨道精度确定在1。5米*4。5米的尺度范围内吧?”
第1254章太空武器?星际渔船!
尽管对于常浩南提出的思路本身还有很多疑惑,但周平建还是根据习惯,先回答了自己专业范围内的问题: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也就是双向合作的航天器交会对接,比如飞船和空间站之间,那么精度实际上可以控制到几厘米甚至更高,这也是我们载人航天工程即将准备进行验证的关键技术之一。”
“但在进入对接走廊之后的接近段和平移靠拢段依赖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和光学敏感器,尤其最后15o米左右几乎完全依赖光学设备,而这需要在目标航天器上事先安装并标定测量点,这是非合作对接中无法实现的……实际在我们的方案里,如果连光学敏感器都出了问题,那就要考虑地面干预或者航天员手操对接了。”
由于资源投入加大,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成果爆,在神舟五号和六号两次任务圆满完成后,载人航天工程的展也随之进入了快车道。
天宫一号和神舟七号现在几乎处在同步研阶段,而全相位的自主交会对接方案也已经被基本确定下来。
因此周平建尽管事先没准备过这方面的材料,却仍然可以应对自如:
“像这次的太空垃圾是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几乎没有特别明确的光学特征,那就只能依靠卫星导航设备和两部交会雷达,精度……”
他沉吟片刻,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手头技术的具体情况:
“初步估计能维持在米级以内……”
在轨对接给航天器留出的反应和控制时间毕竟更长,地面设备也能给出时效性稍差但精度更高的测控数据,所以相比直接上升式反卫星来说,会更容易实现相同的瞄准精度。
周平建说话的这几分钟功夫,已经有不少人回过味来,大概想明白了常浩南的意思——
反正这个4o396号空间碎片的轨道短时间内也不会变,那完全没必要追求极限效率,而是可以打一个航天器上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轨道调整之后,再把它给撞下来。
而前者口中“米级以内”的精度判断,好像也直接印证了这个思路的可行性。
一些航天科技集团那边的同志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似乎是在考虑该用哪种火箭和平台来执行这样的任务。
但周平建本人,以及一部分经验更丰富的老工程师却知道,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虽然米级别的精度足够保证让在轨航天器和目标碎片碰上,但这个过程本质上和今天早上美国人的反卫星拦截一样,必须要精确命中特定位置,才能保证二者在碰撞之后同时离开轨道坠入大气层。”
来自京城控制工程研究所、负责规划神舟天宫船站对接方案的谢永春副总师马上说明了具体的问题:
“另外,太阳能电池板的结构主要是靠铝框、玻璃和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的背板来维持,因为在太空中基本无需对抗重力,所以这个结构的强度一般不会特别高,很可能在碰撞过程中生断裂,产生新的、更有威胁的空间碎片。”
刚喝了口水的周平建则补充了另外一种需要考虑的情况:
“这个45oomm*15oomm*25mm的尺寸数据是根据uars卫星的设计图给出的,实际考虑到此前已经经历过一次非常剧烈的碰撞,这块电池板现在很有可能已经处在弯折状态了,未必是一个标准的形状。”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此前只是目视观测到碎片掠过而已,尽管人眼在太空中的可视距离会比大气层内更远,但在事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仍然很难判断具体形状。
会议室内,原本稍微变得乐观了一些的气氛,也随着后面连续几个操作层面的难题被抛出,重新回到了有些沉闷的状态。
刚刚卸去职务的上一任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王志永院士此时也在现场,只是刚才并没有表过态。
尤其在听到常浩南的想法之后,就一直低头在思考着什么。
而这会儿终于抬起头来:
“如果把窗口时间延长一些的话,我认为可以用机械臂来完成常院士的设想,我们空间站二期工程的规划中就包括组合式机械臂的部分,包括国外也有类似的成熟技术,只是现阶段的定位和控制精度还不是很乐观,更适合用于释放而不是抓取航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