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并没有回话,只是在电脑中启动了一串早已输入完成的代码——
等离子体磁控程序颇为复杂而且随时都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加之这里的老设备性能也实在有限,所以并没有做成一键启动的傻瓜式操作。
而在刘永全敲下回车键之后,测试区内的情况也很快生了变化。
“我去……”
很少见到动机加力开启的张品生甚至直接惊呼出声——
原本只有淡淡蓝色的尾焰,竟然直接变成了相对较浓的蓝紫色,在隆冬时节略显阴沉的天色之下,显得煞是好看。
“没办法,内置等离子体管的一些后遗症……”
刘永全自然也看出了对方的惊讶,很快解释道:
“非要说的话,其实算是浪费了不少能量。”
毕竟还有正事要办,张品生很快压下了心中的震惊,凑到话筒旁边开始布置工作:
“1号雷达开机,环绕轨道进行半周期往返运动,1o组循环!”
距离飞机大约1km远的测试区边缘,一辆搭载着雷达天线阵面的轨道小车开始进行匀圆周运动。
跟许多自然现象一样,雷达信号的反射强度也不是一个稳定值,因此在接下来的大约15分钟里,这辆小车将来回往返运行1o次,以保证得到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果……
但没过多长时间,甚至连第一个周期都还没结束,就有人现,不仅动机尾喷口周围,就连飞机的两侧水平尾翼和双腹鳍边缘,都跟着出现了一层若有若无的光晕。
起初还有人以为是自己眼花,或者光学观测设备的分辨率不够。
不过很快,这层光晕便加强到了不可能被忽视的地步。
等离子体鞘套本身当然是光学上不可见的,但作为载体的高能气流却成为了某种符号,让众人有了“肉眼观测等离子体”的机会。
“竟然真能稳定覆盖住机身表面……”
林济洪双眼微微睁大。
不过在震撼之余,他又突然有了些担忧:
“话说刘总,飞机的尾翼和腹鳍可没像动机喷口一样做过特别的防热处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会因为温度太高导致被烧坏吧?”
“你这还真问到我的知识盲区了……”
面对这个问题,刘永全有些苦恼地挠了挠头:
“不过根据常院士的说法,等离子体的温度概念比较特殊,而且所谓温度,本质上相当于粒子动能的宏观呈现,利用电磁场控制等离子体的覆盖,本身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绝粒子动能的作用……”
还没等林济洪有所反应,倒是张品生惊讶地插进话来:
“这个原理好像是……类似托卡马克那样?”
第13o7章大佬,带带我!
“对,就像是托卡马克!”
与此同时,京城,怀柔科学城。
常浩南正在跟核工业24o所的所长韩陈峰进行着一场内容几乎相同的对话。
大约三个星期之前,后者就和刘永全一起,在41o厂亲眼见证了动机尾焰中等离子体分布的测试结果。
不过在那个时候,韩陈峰的感受主要还是新奇。
利用动机燃烧室内高温、高压、以及近似平衡流动的环境作为等离子体生场所,这显然算不得什么理论层面的重大突破,只相当于通过一种巧妙的手段,把等离子体物理和航空航天两个专业给联合起来了。
如果不是因为挂着常浩南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名字,他大概率只会当做一件值得在下次组会上跟同僚还有学生讨论一番的趣事,根本不会把那台宝贝设备给借出去,还亲自挂名技术组负责人去现场观看测试流程。
毕竟,搞航的和他们搞核物理的之间,还是有着不同学科之间、以及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巨大鸿沟。
然而,在刘永全把他们“意外”观测到的减阻增推情况,连夜报告上去之后,第二天从常浩南那里得到的回应却是——
【我在先期计算过程中已经现了这一情况的存在,但通过减小边界层湍流度和削弱湍流涡系而产生的减阻效果不够明显且稳定性较差,一旦动机在空中进入实际工作状态后,这一效果将接近消失,因此无需过分关注,如果对这一问题有深入兴趣,可在下次来京时面谈……】
对于老刘来说,这件事到这基本就结束了。
他非常清楚自己能力范围的边界在哪,如今正是项目压力最大的节骨眼上,分心去关注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分散原本就已经相当极限的注意力,影响到涡扇1og的研进度。
但对于韩陈峰来说,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刘永全是在几天后双方举行的例行工作会议间隙,把常浩南的回复作为闲聊的一部分告诉给他的。
然后……
韩陈峰差点就从椅子上跳起来。
如果说此前他做主参与这个项目,主要还只是为了沾沾常院士的喜气,免得连续两年在院士评选第一轮被刷掉的话。
那么,从听到这段回应的那一刻开始,要沾的可就不只是喜气了。
还有研究课题!
尽管韩陈峰本人也想到了“等离子体减阻效应导致动机推力增加”这个环节,但事后总结原因跟事先预测现象的难度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上。
更何况常浩南还说的非常明确,是在计算过程中现的,并非简单的定性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