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的操作都很常规,像是这里,在用多普勒频移补偿轨道运动误差,再普通不过的技术。”
常浩南一边解释,一边圈出频谱上的细微波动,放大后的波形呈现锯齿状特征:
“但实际上,常规drfm信号不会有如此高效的自适应特性,这组特征信号里面的波形复制度比通常的需求快了三个数量级,所以就是冲着我们而来的。”
廖永才还在消化吸收刚才对话里面的巨量信息,但郭林已经想明白了其中的大部分关节。
除了原因。
“可是……为什么?”
他凑到屏幕跟前,似乎恨不得把眼睛塞进里面去:
“就为了让咱们的雷达调试进程受阻几天……最长不过半个月?”
“那当然不可能。”
常浩南摆了摆手,突然反问道:
“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一号和二号阵列的测试没出过问题?”
郭林当然也想过这个问题,但因为干扰本身就不是持续的,所以当时只认为是巧合。
不过如今带着结论回看,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常浩南没等郭林回话,就直接给出了答案:
“三号阵列距离共模扼流圈太近,加之并肩构型本身的特性,导致近场耦合效应增强……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按照常规方式消除干扰完成调试,那么正常工作中看不出什么异常,但只要对方加强干扰水平,就会出现一个足以被对方利用的缺陷。”
郭林的双眼微微睁大。
想过美国人玩阴的,但没想过对方会玩这么阴。
好在有了准备之后,解决问题倒是不难:
“我们去年升级的fpga板卡支持实时极化捷变和动态部分重配置,只需要重新烧写波束控制算法,考虑电离层法拉第旋转效应,加入极化补偿系数……”
“……”
在初步敲定解决方案之后,郭林带着一众技术人员迅投入工作。
而常浩南则突然转过头,看向了好像还没完全反应过来的廖永才:
“廖主任,二十五年前7o1o雷达遭到的那次干扰,恐怕也并非如你所猜测的那样,是来自一颗雷达侦察卫星……”
第1366章“64o工程”往事
“嗯?”
廖永才万万没想到,竟然还有跟自己相关的话题。
他有些狐疑地看了一眼面前这位岁数只有3o出头的年轻人,怎么都不像是亲历者:
“这您也知道?”
郭林确实在报告里简单提过一嘴当年的事情,算是对于他们分析结论的一个佐证。
但毕竟是正经的书面报告,考虑到大部分描述都来自当事人的回忆,所以并未加入太多细节。
常浩南一笑:
“昨天让京城航天控制中心做互相关检测的时候,顺手找认识人调取了一下当年的资料……”
这一句话,可直接把廖永才给惊着了。
由于长期以来信息比较闭塞,加之一个雷达站主任也算不上什么科研人员,刚才郭林又没来得及充分介绍,因此他对于常浩南其实并不太了解。
只知道是个相当厉害的家伙,年纪轻轻就能领导如此重要的军工项目。
至于具体有多厉害,那之前确实没有具体概念。
不过现在已经有了——
作为华夏建设战略预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7o1o工程虽然草草了结,但毕竟还是真正投入过应用,相比同属反导拦截项目、只停留在验证阶段的“反击一号”拦截弹以及“先锋”级反导大炮更加接近完全体状态,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
其中一部分甚至影响到了后来的空军防空体系建设。
能轻描淡写地就“找认识人”调取这种项目的资料,而且听上去还是涉及到工作细节的核心资料,显然称得上一句神通广大。
“可是……”
一时间,廖永才甚至有点不太敢下判断。
瞻前顾后许久之后,还是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我记得,当初站里面正式向上递交的最终结论,应该就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信号干扰?”
实际上,别看他现在一副没人比我更懂7o1o雷达的样子,当年事时只能算是正在被组织大力培养的预备骨干,并非宣化雷达站的管理班子成员。
现在眼见着常浩南一副尽在掌握的样子,反而把廖永才自己给整得不自信了。
“结论是这样没错。”
常浩南一边看着郭林在旁边忙前忙后,一边回答道:
“但我把其中一些关键输出抽出来重新分析了一下,现当年的结论有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