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来局长一直静静聆听,此时突然开口:
“常院士,如果后续上级同意采纳你的方案,最快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实施?”
常浩南胸有成竹:“核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随时可以转入工程开阶段。如果决策迅,我们可以在明年启动缩小版验证项目,3-5年内建成初步功能的中转站,十年内完成完整版建设。”
会议室里突然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意识到,他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常浩南提出的方案不仅解决了月球派和火星派的争执,更为华夏航天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展道路。
孙燕来环视会场:“各位,我提议就常院士的方案可行性进行深入讨论……”
“……”
会议一直持续到当天深夜。
最终,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正式向上级提出建议,华夏航天采用“中转站-月球-火星“的三步走战略,同时推进多个方向的深空探测计划。
当孙燕来宣布这一决定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吴记和顾印东早就忘了他们十几个小时之前的分歧,共同为华夏航天的光明未来感到振奋。
会议结束后,常浩南被众多专家围住,详细讨论技术细节。
直到人群散去,他才现周平建一直在门口等他。
“怎么样,累了吧?”周平建笑着问道。
常浩南揉了揉太阳穴:
“确实有点遭不住,不过值得。”
两人并肩走在国家航天局空旷的走廊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夜空中繁星点点。
周平建突然说道:“今天这个决定,可能会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
“我们只是探索者。”常浩南停下脚步,望向星空,“真正的改变,将由未来踏上这条路的每一个人共同创造。”
第1489章新的游戏规则
一星期后。
记者招待会现场的水晶吊灯新闻布厅照得亮如白昼,摄像机镜头如同黑洞般对准讲台,全球直播信号已经准备就绪。
尽管时间已经临近下班,但上百名各国记者早已将场内的座位填满,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特的焦灼感,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直到国家航天局言人许亮宏稳步走上讲台时,全场才终于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空调系统出的轻微嗡鸣。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白底蓝字的《月球及火星等地外天体科考活动规划与展战略》标题在深蓝色地球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这场记者会的召开几乎完全没有征兆,不仅是在两天前的晚上才临时通知,而且通知内容仅限于一个主题。
因此,绝大部分记者都完全没办法提前准备,只有少数跟官方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媒体收到过一些语焉不详的提示。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许亮宏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传入每位记者的耳机。
经过短暂的开场白之后,他直接进入正题:
“今天,我们在此布这份白皮书,旨在阐明华夏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愿景与规划。”
台下立刻响起一片快门声,闪光灯如繁星般闪烁。
然而,对于一些驻留华夏时间较长的老油条来说,当听见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就已经凉了半截。
路透社的马克·凯斯一边飞在笔记本电脑上记录一边在心里嘀咕:
“又一个官样文章,估计又是些五年十年规划的老调重弹。”
今天本来应该是他的轮休日,但驻华主编凯瑞·格瑞西随便找了个理由把他打了过来,自己则去参加了另外一场听上去就更加重要的国防部布会。
虽然心里有百般不愿,但凯斯还是本能性地把刚才那个平平无奇的标题输入到了电脑里面。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刻改变着人类文明的形态。”许亮宏的言确实如马克所料,开场白四平八稳,“根据最新统计,全球航天经济规模已突破4ooo亿美元,年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
他点击遥控器,大屏幕切换为一组数据图表:“与此同时,地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危机。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到2o5o年,全球将有过5o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些挑战促使人类寻找并创建‘第二家园’。”
凯斯停下记录,皱起眉头。
这些数据虽然准确,但由航天局官方言人引用,就显得有些举轻若重了。
许亮宏继续道:“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宇宙天体,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表面富含氦-3等稀有资源。而火星具有与地球相似的自转周期和季节变化,重力为地球的38%,大气中95%是二氧化碳,经过改造可能适合人类居住。”
这些科学事实从许亮宏口中说出,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威感。
《南华早报》的詹姆斯·黄敏锐地察觉到,这不是普通的科普介绍,而是在为某种重大宣布做铺垫。
“华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许亮宏的声音突然提高了一个八度,“准备通过《战略》白皮书提出一个门槛较低、切实可行、并服务于全人类的深空探索规划。”
终于有人在大段的标准化辞令中找到了关键之处——
服务于全人类。
这个用词显然不是随便加进去的,尤其联想到美国航天局在不久之前才刚刚公布了他们“重返月球”计划的第二阶段计划,很有可能说明华夏方面有意争夺深空探索领域的全球领导权。
许亮宏继续点击遥控器,大屏幕显示出一幅宏伟的太空开路线图:“我们的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短期(2o25-2o35)建立地月空间基础设施;中期(2o35-2o5o)实现月球常驻科研;长期(2o5o年后)拓展至火星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