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听出了言外之意——
对方团队的主要目标是验证磁流体电技术,并不想在无侦8本身的改进上耗费太多精力。
不然就失去意义了。
但对于他来说,这个机会是无论如何都需要抓住的。
“各位,其实我还有个备选方案。”程俊红突然说道,“在乙号方案早期,因为亚冲-1的性能达不到设计要求,我们曾规过一个拉长乘波体的启动方案……只是后来亚冲-2性能提升,这个方案就暂时被搁置起来了。”
他用最快的度,在自己的电脑上调出了一组设计图。
屏幕上显示出一个与现行设计明显不同的气动外形。
前部乘波体更长,进气口位置也更靠前。
“这个设计……”李敏盯着屏幕,“看着很眼熟。”
刑牧春眼睛一亮:“这不是常院士之前提出过的串联乘波体概念吗?”
程俊红点头承认:“确实是受常院士的报告内容启,只不过常院士的原始设计是让前后两部分乘波体分别对应不同的度区间来扩大工况范围,而我们的这两部分乘波体完全相同,只是为了在不改变压缩特性的前提下减小阻力,算是杀鸡用牛刀了……”
他非常自然地吹捧了一下对方,接着继续道:
“不过,这个方案正好可以让进气口的位置从飞行器中间向前延伸至13处附近,满足我们现在的要求。”
“程总,这个方案确实可以解决进气位置问题。”串联乘波体的方案对于常浩南来说简直再熟悉不过,因此他只是粗略查看了一下设计图:“但在总长度不变的情况下,串联乘波体会显著减少内部容积,影响到航程和任务载荷……”
对于这个问题,程俊红倒是非常看得开:
“冲压动机不用自带氧化剂,燃料消耗也更少,所以我们乙号方案的载荷和航程本来就比甲号大,牺牲一点也没关系。”
常浩南却摇头:“还可以做得更好。”说着调出另一组模拟计算结果,“我建议,采用并联乘波体设计。”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气动外形——
两个并排的乘波体前缘,中间形成宽阔的压缩面。
这其实也是他研究过的宽域高音飞行器外形方案之一。
只不过因为以后真的要用,所以之前做报告的时候没提过。
“并联乘波体?”程俊红有些困惑,“这怎么解决进气位置问题?”
“看这里。”常浩南放大图像,“并联乘波体虽然不能在物理上增加压缩面的长度,但对于无侦8这样的双飞机来说,却相当于把进气道位置从单一乘波体的肩部挪到了两个乘波体各自的机腹中线位置,相当于在气动上增加了压缩面的等效长度,因此一样可以允许进气道的位置向前转移。”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常浩南这边的人当然早有准备,但程俊红一行却被这个大胆的设计震撼了。
只不过,在认真思考过后,又不得不承认整个方案确实合理。
“不仅如此,“常浩南继续补充道,“并联乘波体还能增加内部容积,进一步延长作战半径,反正无人机不需要考虑飞行员的承受能力,完全可以飞上个大几千一万公里,而且……”他停顿了一下,环视众人,“还可以为以后……进行一定技术积累。”
高音飞机这个事知道的人还不多,只好语焉不详地一笔带过。
但旁人哪还顾得上深究这些细节?
程俊红不语,只是一味地点头……
第15o2章启程前的插曲
转眼,已经是三个月后。
蓉城132厂的装配车间灯火通明。
尽管已是凌晨,但没有人感到疲倦——无侦8乙号方案的第一台o1号原型机即将完成最后的动机安装。
程俊红站在工作平台上方,看着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将第二台改进后的亚冲-2m动机吊装到位。
这台动机融合了常浩南团队的磁流体电技术,外表看起来比原版更加修长,进气道前缘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光。
至于无侦8本身,则相较于过去粗壮敦实了不少。
如果是一架正常气动布局的飞机,那么这样的改动必定会对高性能产生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
但乘波体产生升力的原理相对特殊,只要设计得当,对于这些参数反而不是特别敏感。
“程总,磁流体电系统的最后校验完成了。”质量监督组组长张建军快步走上平台,递过一份检测报告,“所有参数都在设计范围内,甚至比设计数据还要好一些。”
程俊红接过报告,快浏览着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
他的目光在“等离子体稳定性“和“电效率“两项上停留了片刻,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到底是常院士啊……确实有两下子。”
这时,车间大门打开,常浩南带着他的团队走了进来。与四个月前相比,这位年轻院士看起来憔悴了不少,眼睛下方有明显的黑眼圈,但精神却异常振奋。
“程总!”这个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程俊红转身,看到常浩南带着他的团队走进了观察平台。
与四个月前相比,多数人都看起来憔悴了不少,但这位年轻的院士似乎没受到什么影响,仍然精神振奋。
见到这一幕,前者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