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点头:“而且要实时更新,结合航母上的姿态传感器……我是用的航空名词,但应该有类似的东西。”
“当然,姿态参考系统精度达到o。1度。”
“完美。”常浩南转向郭春雨,“重新设置边界条件,将舰体运动参数作为时变输入,准备新一轮计算。”
……
当清晨的阳光透过计算中心的窗户照射进来时,屏幕上终于生成了新一轮的结果。
“误差降到多少了?”杜霖的声音传来。
他显然也是一夜未眠,军装依然笔挺,但脸上的疲惫无法掩饰。
“8。3%。”常浩南揉了揉太阳穴,“这是目前能达到的最佳结果,对于有人机肯定是没问题了,无人机么……”
他想了想:“悬。”
“要想进一步降低误差,只能从硬件入手——缩小舰岛体积,同时改变位置。”
这句话,显然若有所指。
杜霖也立即反应过来。
他坐到常浩南旁边,说道:“国产航母已经确定使用综合电力系统,不再对轮机舱的位置有硬性要求。”
常浩南闭目养神,但嘴上却接着补充:“但要想实现类似于核动力航母那样的舰岛效果,还需要搭配体积更小、尾气排放量更少的重型燃气轮机才能实现。”
“关于这一点,我无法拍板。”杜霖摇了摇头,“但我会将情况向上级进行汇报,作为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参考。”
第151o章飞鲨出击
五天后。
渤海湾的黎明来得悄无声息。
清晨六点三十分,辽省兴城舰载机训练基地的跑道上还笼罩着一层薄雾,但机库内早已灯火通明。
王炜站在o2号歼15战机旁,等待着着地勤人员进行飞行前的最后检查。
按照要求,每个歼击航空兵旅都应该维持至少4架加油挂弹、无需多余准备就可以马上起飞的战斗机,以应对随时有可能出现的突情况。
但今天的任务实在太过特殊,海军航空兵长专门要求,在起飞之前对所有飞机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维护和检查。
“参谋长,氧气系统检查完毕,压力正常。”
一名戴着耳机的地勤中士向他敬礼报告。
王炜点点头,伸手接过检查单,借着机库顶灯的光线逐项核对。
“液压系统?”
“三次循环测试全部通过,无渗漏。”
“尾钩机构?”
“半小时前刚做过释放测试,锁定装置工作正常……”
“……”
王炜绕着战机缓步行走,既是在进行起飞前的目视检查,也是在跟这架陪伴了自己近九百个日夜、过六百飞行小时的老伙计进行无声的“交流”。
“雾气很快就会散掉,白天的天气预计不错。”地勤班长缓步走到旁边,“风预报才3级,能见度也大于1o公里。”
“基地这边确实是,不过海上天气可说不准,哪怕是渤海湾。”王炜摇摇头,鼻间呼出的白雾缓缓向上升腾,“特别是航母周围的气流,比陆地复杂得多。”
老班长咧嘴一笑:“有您和戴司令在,肯定没问题。咱们这几年可不是白练的。”
“那就借你吉言了。”
王炜回答道,目光却始终停留在机翼折迭机构上。
今天,正是他们验证训练成果的日子——华夏航母舰载机的次着舰。
几年来的汗水、上百次模拟着舰、无数次理论推演,都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恍惚间,他仿佛又回到了那架歼8c狭小的座舱中。
站在十三年后向前回望,哪怕是王炜本人,也惊讶于自己年轻时的作风竟能如此大胆果决。
他丝毫不怀疑,如果卓越号是一艘带有斜角甲板的航空母舰,自己肯定会放下起落架,在甲板上留下一道橡胶烧灼产生的痕迹。
“老师长,还真叫你给猜着了……”
王炜手指轻轻抚过机翼前缘,回忆起当年带着自己执行筑堤行动的老师长唐一平。
后者曾经说过,新一代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肯定会有机会在真正属于华夏的航空母舰上降落。
其实在当时,无论说的人还是听的人,都只当是随口的安慰而已。
但如今十三年过去,一句戏言还真就照进了现实……
“参谋长,该准备任务简报会了。”
身后突然响起一名干事的声音,将王炜从思绪中拉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