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404节(第1页)

第1404节(第1页)

这句话其实可以有很多理解方式,但配合对方还算不错的建模水平,很顺利地把付琴霞引导到了略显暧昧的方向上。

也像一阵微风吹散了她心中最后一点紧绷的弦。

警惕性在专业而友好的氛围,以及这小小的个人魅力攻势下,悄然降低了。

此后几个月,这种“中等频率”的联系成了付琴霞生活里一个隐秘的期待和负担。

平均两三周一次,米勒会来邮件或起视频通话。

话题逐渐深入,但依然巧妙地维持在“学术兴趣”和“职业展”的框架内。

他会分享一些伯克利正在进行的、非核心的教学改革项目,询问付琴霞的看法。

也会“请教”一些关于“复杂纳米结构表征中的共性挑战”这类宽泛的技术问题。

偶尔,他会不经意地提起:“你们在化物所,团队氛围怎么样?合作紧密吗?”

或者,“听说你们最近在某个材料方向很活跃?”

付琴霞的回答依旧谨慎,但不知不觉间,为了展现自己的价值和对合作的诚意,她分享的信息边界开始变得有些模糊。

一些尚未表但自认为不涉及核心机密的阶段性观察,实验室里某些通用设备的使用体验,甚至团队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非技术性的小困难……都被她当作拉近距离的谈资,在米勒温和的引导和恰到好处的共鸣中,一点点透露出去。

米勒始终保持着专业、友善甚至略带倾慕的姿态,让付琴霞在不安中又沉溺于这种被重视、被倾听的感觉。

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些看似零碎的碎片,正在大洋彼岸被专业的情报分析人员,像拼图一样,耐心地拼凑着关于那个核心项目的轮廓和环境信息。

并等待着配合林涵动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击。

第1578章大井喷时代

半年后,2o12年12月。

连海。

湿冷的晨雾里,一支由警车开道、工程车护送的特别车队,碾过结霜的路面,缓缓驶入连海化物所的大门。

居中那辆特殊改装的半挂卡车,如同移动的堡垒,密封与减震设计隔绝了外界一切侵扰。

车队停稳,引擎声歇。

空气里只剩下海风划过枯枝的尖鸣。

位于半挂车后面的是一辆外形接近考斯特,但挂着红旗标的中巴车。

侧门打开之后,一群身着深蓝色制服、胸口绣着“mcc”徽标的技术人员鱼贯而下。

他们并未急于靠近卡车货箱,而是默契地转向队尾另一辆厢式设备车。

专用液压升降平台、高精度激光定位仪、带有自适应平衡系统的叉车附件……

一件件精密工具被高效卸下。

两台早已待命的叉车迅完成了“武装升级”。

而就在技术人员上下忙碌的同时,负责本次交付任务的孙飞也从排头第三辆小车上跳了下来。

他快走几步,迎向在此准备接车的化物所团队。

为二人自然是所长张韬,以及所书记崔燕。

“张院士,崔书记,你们好!”孙飞双手分别与二人相握。

崔燕并非专职研究人员,因此只是简单打过招呼之后便退后半步,开始安排身后的一众人员进行对接。

而张韬则带着满脸的兴奋:

“孙研究员!”他用力回握,还拍了拍对方的小臂,“之前都是邮件电话,今天可算是真正见着面了。”

紧接着,还真诚地补充了一句:

“你们的工作,可是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尽管双方已经合作过一段时间,但基本都是经由常浩南和火炬实验室进行中转。

唯一一次面对面的机会,是两个月前那场微观表征技术联盟公司(mcc)揭牌成立大会暨mta-o1型设备布会。

但也是崔燕前去出席的。

“您过誉了。”孙飞连忙摆手,姿态放得很低,“是时代给了机会,更是常院士在关键节点给予的信任和指导,否则无论是我还是汇聚科技,都走不到今天。”

“说实话,那几篇论文,至少一半的功劳得记在火炬实验室的计算团队头上。”

他语气坦率并没有居功的意思。

“不要妄自菲薄嘛……能担得起常院士这份信任,也相当于一种认可了。”

张韬笑着拍了拍孙飞的臂膀,带着过来人的感慨:

“要是没有之前几年如一日在国产仪器设备领域的坚持,哪来后面这些故事?”

寒暄间,卡车巨大的货箱后门在液压杆的轻响中缓缓开启。

透明的高分子篷布下,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轮廓在特制减震托架上显露真容——

tem-apt联用设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