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盒子稳稳放到张汝宁面前。
盒子内部是一块泛着铅灰色的凸透镜片,
被特制夹具固定着。
正是ga-ge(ooo1)制成的二号透镜。
张汝宁俯下身,仔细观察了片刻。
“材料制备难度比较大大,所以这块镜片的厚度比最初预计小了大概65%。”
栗亚波顿了顿,补充道:
“但我们已经用多种方法反复测试过它的基本光学性能,确认它满足系统设计当中的要求。”
其实一般而言,在光学性能保持一致的前提下,镜片厚度应该是薄一些更好。
只不过这一块,实在有点太薄了……
以至于连操作都要特别注意。
张汝宁点了点头:
“理解。”
这绝对不是客套。
能在这个时间点拿到这样尺寸的样品,他已经非常满意了。
说话间,又挥了挥手,示意身后的助手何修军开工。
后者上前,打开保护盒的专用操作手套接口。
张汝宁亲自戴上特制的防护手套,双手探入盒内。
为了便于拿取和施加保护,镜片外面其实还套着一层硬壳。
但即便如此,仍然几乎没有什么实感。
解开夹具。
取出镜片。
缓缓安放到支架的二号位上。
“咔哒”一声轻响磁性夹具稳稳吸合。
归位。
最后,撤掉保护套。
“准备记录。”张汝宁的声音沉稳有力,打破了实验室的寂静。
“启动干涉仪,光源波长设定为486。1nm(f线,氢蓝光),作为基准参考波长。”
何修军迅接管控制台。
激光器出晶莹的蓝光,通过分束镜,形成两束相干光路。
一束穿过三透镜系统,另一束作为参考。
干涉仪的光学平台出细微的调整声。
几秒钟后,何修军紧盯着高分辨率显示屏上实时生成的干涉图样,
报告道:
“张工,条纹已调至零位!基准波长下,系统波前像差极小,状态完美!”
“好。”张汝宁的语气几乎没有波动,“开始扫描!波长从486。1nm(氢蓝线f)开始,逐步向短波方向推进。”
“明白!”
何修军打开早就编写好的测试程序,让激光器自行调整输出博创。
显示屏上,代表两束光干涉迭加形成的明暗条纹图样,随着波长变化而微微变化。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435。84nm……(汞蓝线g)
4o4。66nm……(汞紫线h)
365。o1nm……(汞紫外线i)
波长越来越短,逐渐逼近深紫外(duv)区域。
这是传统光学材料色散急剧增大、像差最难控制的波段。
然而,屏幕上的干涉条纹,虽然随着波长的变化出现了些许拨动,但呈现出来的变化幅度却几乎是肉眼不可见的水平。
如果使用传统光学器件,那或许只有蔡司出手,才能做到类似的程度。
而且肯定需要一个巨大且复杂的透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