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刚才那张表上的情况一样,业界宣传的‘5nm’、‘3nm’这些节点名称,仍然是制程迭代的代称,跟实际的最小物理特征尺寸并非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他解释道:
“所谓‘5nm’节点实际对应的特征尺寸,业界预估会在25nm左右,至于‘3nm’,则可能对应到15-18nm区间。”
张汝宁隔着面罩整理了一下护目镜,继续深入技术本质:
“对于25nm的特征尺寸,arf-18oo仍然可以通过双重曝光技术实现,就是良品率会比单次曝光生产3onm级别的产品时有所下降,工艺整合的复杂度也会提升,不过技术路径是确定存在的。”
尽管隔着面罩,但众人还是能感觉到,栾文杰原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
而张汝宁语气却变得慎重起来:
“至于2onm以下级别的特征尺寸,将是另一个维度的挑战……实际上,随着芯片制程逼近硅材料的物理极限,量子隧穿效应将变得无法忽视,晶体管将难以有效关断,漏电流剧增,同时微观层面的不确定性会急剧放大,导致器件性能的波动性大幅增加。”
“一般认为这个临界尺寸会在1onm左右,但考虑到衍射极限的存在,以及任何工业产品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无缺,就算是使用euv光刻机,要想稳定量产特征尺寸在2onm以下的产品,也会非常非常困难,而且良率会不可控制的降低。”
随后,他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判断:
“我个人认为,随着边界效应的递增,未来芯片性能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将从过去单纯依赖制程微缩,转向更依赖于芯片架构创新、先进封装技术、还有底层驱动软件和算法的深度优化……”
张汝宁坦诚地摊了摊手:
“只不过,这后面几项,就不是我们搞光学的人能专精的了。”
这番论述,让栾文杰登时陷入沉默,面罩下的呼吸明显变得粗重了几分,白色的雾气在护目镜内侧迅凝结又消散。
半导体科技即将撞上当前理论天花板!
这对于单纯追求技术进步的科学家而言或许令人沮丧,但对于此时此刻正面临外部高压、急需时间窗口来巩固自身产业链的华夏来说,却是个绝佳的良机。
“好!好!好!”
栾文杰连说了三个好字,声音透过面罩带着压抑的激动,却很好地控制住了情绪外露:
“常院士张研究员,还有各位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你们的成果和这番分析,给了我,也给了决策层最急需的底气和最清晰的方向!”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扫过平台上那小巧却蕴含巨大能量的物镜模组,以及那片刻着“f”字的晶圆,仿佛要将这景象深深印入脑海……
……
大约一小时后,参观结束。
一行人换掉密闭难受的防护服,重新回到外部空间。
“我回去之后,会以最快度,将今天的所见所闻,特别是arf-18oo物镜系统的实测性能数据、量产能力评估以及关于技术极限的战略分析,形成一份详实报告。”
解除了身上的束缚之后,栾文杰的语气变得轻快起来:
“这份报告将作为最核心的决策依据,直接呈送最高层,它将为我们在即将到来的、更高层面的科技博弈中,提供最坚实的支撑和最有力的反击武器!”
说完,他不再耽搁对常浩南示意了一下,便转身带着随行人员准备离开。
然而,常浩南的声音却又一次从身后传来:
“栾主任,请留步。”
栾文杰脚步一顿,疑惑地回头。
常浩南已走到他身边,脸上带着一种古怪的笑意,目光投向无尘室侧壁另一扇不起眼的门:
“时间还早,既然来都来了,那么隔壁还有一点‘小东西’,或许也值得花几分钟看一眼……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栾文杰现在满脑子都是那份即将出炉的报告,但对方的神情和语气勾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
除了之前那瓶维生素b以外,这位总顾问口中的“小东西”,都相当不简单。
“好!”他果断点头“既然你都说值得看,那必然值得。走!”
两人在警卫陪同下,很快通过连接通道,进入了隔壁的另一个实验室。
这里的氛围与刚才的净光学室截然不同。
没有厚重的无尘服要求,只需在门口戴上防护眼镜即可。
室内光线明亮,但显得有些空旷冷清,远不如刚才那边人头攒动。
只有栗亚波一人,正全神贯注地俯身在一座相对小巧的光学平台前,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几个精密调整架上的旋钮。
他显然注意到了来者,只是手边的工作一时间放不下。
直到这时,栾文杰才想起来,刚才确实一直都没看见这位常浩南的得意门生。
平台的主体是一个稳固的光学面包板,上面架设着激光器、光束扩束准直器、几个装有特殊透镜的调整架、一个黑色的圆柱形遮光罩,以及远处一个带有精密位移台的成像屏。
整个装置透着一股……豪华的朴素感。
第1623章突破阿贝极限!
“常院士,这是……?”栾文杰环顾四周,有些不解。
相比旁边关乎国家半导体命脉的光刻机测试,这里的设备显得过于“普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