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志目光扫过文件,带着敬意,但也有一丝不解:
“主任,这个计划确实是里程碑式的壮举,足以震撼世界科技界……但将其作为对美国软件禁令的回应,似乎……算不上直接的对等反制?”
“看问题,要跳出眼前的一城一池。”栾文杰缓缓呼出一口浊气,“华盛顿的决策者,还在用上个世纪的思维试图维系其摇摇欲坠的、以封闭和控制为核心的技术霸权……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
他转身,再次看向窗外广阔的天空,声音中带着一种庄重的使命感:
“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必须承担更大责任的历史节点,而这个责任,就是取代美国,成为人类科技展、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者。而要完成这个宏大的使命,第一步,就是要在旧秩序崩塌的尘埃之上,树立起一面崭新的、代表未来方向的旗帜!”
“而这面旗帜,就是和平、开放、共享的‘星辰大海’!”
他走回桌边,手指有力地按在那份文件上:
“公布中継基地计划,向全球详细阐释xs-1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的核心能力及其在深空探索中的革命性意义,并正式宣布:欢迎所有秉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原则、认同人类共同探索精神的国家与地区科研机构,提交参与国际合作的申请。”
“未来,空间中继基地建成后,其强大的在轨服务能力,将优先保障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国开展深空探测任务的需求!”
栾文杰的目光扫过兰新志,清晰地阐述上级的战略意图:
“这就是我们向世界出的,与对手截然不同的信号:我们不筑墙,我们搭桥;我们不封锁,我们开放;我们不独占,我们共享!”
他大手一挥带着些笑看风云的从容气魄:
“让那些早已厌倦了旧秩序下无休止的对抗、封锁、零和博弈的国家,让那些渴望摆脱束缚、追求真正科技进步与人类共同福祉的人民,看到一个新的希望,看到一个可以汇聚力量、共同开拓未来的平台!”
“这是以我为主,构建新局!”兰新志精神一振,“让愿意合作的朋友有‘投名状’可交,有实实在在的‘未来红利’可期!”
“没错。”栾文杰微微颔,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座在拉格朗日点上缓缓旋转的银色基地,“先把旗帜竖起来,把朋友聚拢过来。然后……”
他的眼神微眯,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起来:
“就是我们正式反击的时刻。”
第166o章无形的风暴
就在全球沸反盈天、华尔街分析师疯狂调整模型之际,风暴中心之一的火炬实验室,却处于一片截然不同的寂静之中。
常浩南坐在一个与他身份地位完全不符的狭窄工位上,身边已经几乎堆满了演算使用的草稿纸。。
而面前的终端电脑屏幕上,则显示着一系列流场模拟数据。
对于此刻的他而言,外界的一切,都不过是遥远的背景噪音。
常浩南脑海中的灵感在“驺虞”突破高音的刹那被洒下种子,而如今,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如果……度场的瞬时值,只是表象呢?”他一边嘟哝着,一边重新扯下一张稿纸,手中的中性笔在上面画出一个略显扭曲的轨迹,“或许……流场的形状,还有拓扑结构的演变,才是湍流真正的语言?”
几乎在这个念头出现的瞬间,原本阻滞的思绪,瞬间通达!
常浩南清楚,这是系统对于“可行思路”的回应。
他当即投入到一项宏伟的抽象构建中。
“将满足navier-stokes方程物理意义的解,也就是{度场u(xt),压力场p(x,t)}视为一个抽象的“点”,构建一个名为解空间s的集合……”
但很快,又修改了纸上的定义:
“不,应该是一个拓扑空间……”
“核心在于定义s上的拓扑,两个解“相邻”,当且仅当它们所描述的整个流场“骨架形态”和动力学行为在某种整体度量下极其接近。”
“这意味着,即使局部度瞬息万变、混沌难测,只要流场的“宏观构型”和演化趋势相似,它们在s中就是邻居。n-s方程本身,则被重新诠释为定义在这个抽象拓扑空间s上的一个动力系统,一个引导“解点”随时间流淌的几何流……”
“……”
目标彻底转向:不再寻求一个显式的万能公式,而是要理解这个几何流如何驱动“解点”在s的“地貌”中穿行,特别是它如何改变解所对应的流场拓扑结构。
这是将流体力学最核心的混沌难题,转化为几何与拓扑框架下的秩序探寻。
确定了基本路线之后,常浩南把演算纸推到一边,摆正键盘重新进入计算终端……
定义s的拓扑结构使其具备良好的数学性质将会是第一个严峻挑战。
建立n-s算子与这个抽象动力系统的严格等价映射,需要引入现代几何分析中艰深的工具。
而分析这个动力系统的长期行为——吸引子的存在性、稳定性、分岔——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他调动了全部数学储备,从微分几何的纤维丛到动力系统的遍历理论,乃至代数拓扑的同调群工具,都被纳入推演……
现代的数学难题,基本已经进入了很难单靠纸笔和人脑构建题面的程度。
例如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出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极少数普通人能够看懂描述的问题之一。
而n-s方程显然不在此列。
因此,即便有着开挂般的系统帮忙,仍然有很多部分需要靠电脑来解决。
当然好的一面是,如今的常浩南早已脱了任何学术成果体系的束缚。
并且,他对于n-s方程的研究也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直接作用于磁约束可控核聚变的实现……
换句话说,就是无需向任何人证明此项成果本身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