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第一个人开头,后面的言也就顺畅了很多
“液氧涡轮泵方面,空化问题是目前最主要的麻烦,为了达到指标要求的功率密度,泵转需要达到极端的1o万转分以上,在这种极端转下,叶轮入口区域极易生严重空化,导致效率骤降3o%以上,引振动标,威胁转子安全,以现有的流体设计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克服。”
“大推力矢量作动系统的响应延迟还不满足要求,为了实现重型火箭的精准姿态控制,yf-177需要配备能产生数百吨推力的矢量喷管作动系统,但该系统和燃气通道存在耦合效应,目前的控制方案难以调和响应度和计算准确性之间的矛盾,而无论是动作延迟还是动作不准,都会影响火箭飞行稳定性。”
“……”
显然,要想把火箭的总起飞重量从目前长征五号c的95o吨一步到位提升至长征9号接近4ooo吨的水平,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众人汇报完毕后,科技委主任罗云涛出面进行总结。
“作为我国未来重型运载火箭的核心动力,yf-177和yf-9o虽然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正式立项的时间毕竟太短,目前仍面临燃烧、流体、热防护、控制等基础性工程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大量的地面试车、反复的设计迭代和材料工艺突破,是一个典型的、需要时间积累和经验沉淀的工程过程。”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位眉头紧锁的专家,最终落在李仁平身上:
“李总,恕我直言。根据我们当前的研节奏、试车资源和技术突破度进行最乐观的预估,yf-177和yf-9o要达到满足长征九号飞要求的成熟度和可靠性,其时间节点……也会严重滞后于xs-1空间堆按计划射入轨的时间窗口……”
李仁平也知道刚才说的这些都是实情。
但还是心有不甘:
“如果长九赶不上时间窗口,那么‘信标’中继基地一期工程的建设,很可能要被迫采用折中方案——也就是继续利用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将基地分解为更小的模块分批射,然后进行更多次在轨组装……”
实际上,国际空间站和华夏的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也是以质子号、联盟号、以及航天飞机作为主力完成的。
但近地轨道跟地月转移轨道显然不是同一回事。
并且“信标”的舱段功能更加复杂,很多部分并不能简单地劈成两半。
“留给五院那边的担子确实会重很多,但客观条件……”罗云涛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总之……除非生技术奇迹。”
说到这里,或许是为了安慰对方,他又加了一句:“这些问题,决策层也都是知道的……就上个月,不是还特地找咱们要过一批资料和数据?”
这句话倒是出乎意料地引了一番讨论。
“确实,当时跟每个研究室负责人都专门谈过话。”
“说起来,以前好像没出现过这种事情?”
“确实……但好像也没告诉咱们是要干什么……”
“……”
就在这时,会议室外却突然传来敲门声。
“请进。”
李仁平的声音带着一丝被打断的不悦。
门被推开。
是李仁平的科研秘书。
进来之后,小步快跑地来到小讲台旁边:
“李总,罗主任,打扰一下。有几位航天局的同志过来,就在外面会客室。”
“航天局?”
李仁平有点意外。
虽然国家航天局原则上是航天管理机构,但双方实际上并没有行政上的领导关系。
像这样不提前通知就过来的情况,并不多见。
“嗯。”秘书点点头,“还带着一份有工建委栾文杰主任签字的容器,说是要求您二位亲自签收。”
李仁平和罗云涛对视一眼。
有栾主任的签字,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虽然满心疑问,但二人还是立刻起身:“走,去看看。”
会客室内,三名身穿统一黑色西装的男人已经等候在那里。
为一人四十岁上下,面容沉稳。
见到李仁平和罗云涛进来,立刻起身,礼节性地握手:“李总工,罗主任,打扰了。我是航天局协调司的副司长,樊海鹏。”
这是个平时跟六院打交道不太多的部门。
就连樊海鹏这个名字,李仁平也只是感觉有点熟悉而已。
不过,他的目光很快就落在了会客室的茶几上。
那里放着一个方方正正的黑色箱子。
箱子不大,约莫一个标准公文包大小,没有任何标识,只有几个精密的锁扣。
旁边还放着一份文件夹。
“樊司长,这是……”
李仁平指着箱子,直接问道。
樊海鹏拿起文件夹,打开,里面是一份正式的签收文件。